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来省博 把“文物显眼包”带回家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4-05-21 08:43:14

可以吃的“金代铜坐龙” 《蚕织图》浮雕本 萌版南宋《斗浆图》…… 研发十余个系列 近500种 文创产品

来省博 把“文物显眼包”带回家

馆建天鹅款冰箱贴

印有铜坐龙等元素的亚麻围巾

《斗浆图》化妆包、布袋、鼠标垫、扇子

“通关文牒”代入感十足

盖章留念的游客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雪莹

“打卡”博物馆,还能“把文物带回家”,这就是文创的魅力……最近,省博物馆上新多款浮雕本,无论颜值还是功能,都长在了“文创粉”的心尖上。“看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了!最惊喜的是打开里面,《蚕织图》《斗浆图》页页递进,精妙绝伦,感觉自己要穿越了。”

近些年,随着“博物馆热”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在这样的趋势下,各大博物馆从文创入手,“把文物带回家”成为了行业潮流。省博物馆抓住热点,依托黑土文化,不断深挖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目前已形成涵盖十余个系列、近500种产品的文创矩阵,涉及文教用品、生活用品、国风饰品等多个领域,力求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将龙江文化传播给大众,讲好中国故事。

省博物馆馆长覃劲表示,博物馆正在成为文化传承的“助推器”,文创产品是博物馆的名片,蕴含着馆藏资源的文化属性。目前,龙博文创产品的系统研发理念、研发方向和速度均在全省博物馆中处于前列。而这些文创产品,也赢得了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大家都表示:“到哈尔滨怎么能不去龙博逛逛呢?不管是文物还是文创都很有看头!”

百年馆舍、邓散木篆刻都成文创元素

铜坐龙“出镜率”最高

“馆舍是保护建筑,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在省博物馆二楼的文创展台前,跟文创产品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晓娟,总是不遗余力地向观众讲解着龙博及其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令张晓娟倍感骄傲的龙博馆舍,也是龙博文创产品中的主要元素,冰箱贴、亚麻挂画、亚麻围巾、浮雕本上都有它的身影。

1923年成立的省博物馆,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而常常卖断货的“馆建天鹅款冰箱贴”,正是采用了龙博主楼与馆藏文物——金代玉雕天鹅相结合的设计。记者看到,这款冰箱贴在某电商平台上十分火爆,被游客们不断“种草”:“馆舍下面坠着四只小天鹅,像流苏一样灵动。别说小朋友了,二十多岁的‘大朋友’也喜欢!”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级综合性博物馆,省博物馆的藏品总量已达63万余件。除了馆舍元素外,龙博的“镇馆之宝”金代铜坐龙、南宋《蚕织图》、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南宋《兰亭序》图卷、黑龙江满洲龙、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馆藏精品”南宋《斗浆图》、元代浮雕花卉铜盆、金代双鱼纹大铜镜、金代双鹿纹玉佩以及邓散木篆刻、潘天寿画作等,都是文创产品中“出镜率”极高的元素。尤其是铜坐龙造型独特,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龙博的文创产品,大学生、中老年人、南方小伙伴,甚至还有外国游客。有家长给孩子买的,也有当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的。有人专挑“网红爆款”,到手后拍照、发朋友圈;也有人一出手就拿下整个系列的所有款式。有人感慨:“全国的博物馆有很多,但龙博的馆舍很特别,铜坐龙也跟想象中的不一样,所以当它们变成了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情不自禁想要收藏。”

浮雕本、亚麻装饰、文教系列

有“颜”又实用 每个都想带回家

龙博的文创还很有实用性,比如经常“一本难求”的浮雕本系列。该系列产品以龙博馆舍“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哈尔滨地标建筑、龙博馆藏精品《蚕织图》《斗浆图》以及恐龙化石等元素为创作灵感,通过立体雕刻镂空工艺,打造出不同层次,进而让书画“活”起来、让恐龙“动”起来、让城市风情跃然纸上。尤其是以南宋《蚕织图》为主题的浮雕本,清晰再现了古代养蚕人织锦生产的场景,可以说把古人的勤劳智慧都藏在了小小的本子里。

“福瑞满天”“龙来运转”礼盒系列,除了有精美的笔记本外,同时附赠书签、U盘、圆珠笔等实用文具;牛皮手账本笔记本系列,设计风格古朴大气,材质耐用,可随身携带。还有布袋、杯垫、扇子、扑克、鼠标垫、电脑包、化妆包、手拎包、纸巾盒、解压魔方、亚麻抱枕、亚麻挂毯、亚麻围巾……这些产品将龙博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中,既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了大家“穿越时空”的愉悦感,自然也是好评不断:“不是我夸张,但凡去了龙博的,没人能从文创区空手走出来,逛完恨不得每个都买回家!”

卡通版《斗浆图》招人稀罕

还有独一无二的鱼皮系列、桦树皮系列

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显眼包”,龙博的南宋《斗浆图》卡通版系列就格外引人关注,该系列包含手机包、ipad包、化妆包等9款产品。据介绍,《斗浆图》真实再现了宋代普通百姓在街市斗茶的场景。原文物画作中的六位斗茶者,在龙博文创产品中都变得“萌萌哒”,形象可爱俏皮。

龙博的文创产品中,还蕴含着许多吉祥的寓意,像“双鱼福至”系列、“一路连科”系列、《恭贺年禧图》鱼皮画等,或寓意着学子们学业有成、职场员工步步高升,或祝福八方游客新春快乐,年年有余。

除了结合馆藏的文物资源外,龙博还将我省的黑土文化、北大荒文化、冰雪文化、非遗文化、城市文化融入到产品研发中,并逐步打造了亚麻系列、鱼皮系列、北沉香系列、桦树皮系列、雪宝贝系列等文创产品,颇受市民游客欢迎。每到节假日,独一无二的鱼皮系列、桦树皮系列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线上线下刮起“数字化”风潮

“舌尖上的文创”很甜蜜

随着科技的进步,博物馆正逐步开启“数字化”风潮。记者了解到,省博物馆已公开发行的9款数字藏品受到了全国年轻人的追捧。这些数字藏品以铜坐龙、双鱼纹玉佩、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等馆藏珍品为原型,在3D数字建模、AR、VR等技术的加持下,多维度、多角度地还原了文物原貌,让年轻群体更好地实现文物收藏与互动。

今年,省博物馆计划在数字文创领域继续“加速度”,让文物、美食与数字化结缘,实现扫一扫冰淇淋、巧克力、点心等食品文创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为游客们带来一场“舌尖文化”之旅。值得一提的是,率先亮相的“铜坐龙发光棒棒糖”特别受欢迎,铜坐龙的形态被巧妙地复刻于糖体上,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而且还是零糖零脂,既甜蜜又健康。

如果亲临现场“打卡”省博物馆,别忘了寻找盖章机,无论是拿着博物馆的参观护照,还是“通关文牒”,都能让你感受别样的文博之旅。

在文创领域继续“加速度”

打造“博物馆+”新模式

博物馆通过捕捉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符号、文化、语言,找到了文创产品全新的“打开方式”,这在省博物馆副馆长佟国波看来,是一场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奔赴”,进一步延伸了文化传承的根脉。

佟国波表示,2016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92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之一。2017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授权黑龙江省龙博文物艺术品交流中心利用馆藏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与经营工作。几年间,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发掘馆藏IP资源、推动跨界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等方式,以“把博物馆的文创作为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突出社会效益”为宗旨,满足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文化愿景,黑龙江省博物馆先后研发出十余个系列、近500种文创产品。其中,鱼皮制品、桦树皮制品、亚麻制品等产品将龙江传统手工艺和馆藏资源相结合,彰显了我省的地方特色文化。

产品运营方面,相比传统的线下宣传和销售方式,龙博逐步探索线上、线下多种模式的营销策略。通过线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热销产品,逐步让观众了解龙博文创品牌,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龙博文创。与此同时,龙博注重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宣传功能,策划并承办黑龙江首届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及时抓住文创产品的展示时机,积极参加中国博协举办的历届博博会、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等大型国家级展会,通过展会宣传树立博物馆文化阵地形象,宣传黑龙江地域特色文化。

在覃劲看来,文创产品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如今已经覆盖了衣、食、住、行各方面,每件产品都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博物馆文创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关键,在于拥有故事和文化。接下来,龙博将继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深度挖掘馆藏文物文化艺术元素,坚持社会效益和服务大众的公益性原则,并通过定期的市场调研与消费者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实现公众与博物馆的亲密接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龙江故事。

据悉,即将落成的省博物馆新馆内专门打造了一处约300平方米的文创中心。未来,龙博将继续加强“国潮经济”和“文创经济”产品研发,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美妆”“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游戏”以更好的形式与公众见面。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