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冰场上也有个“王铁人”
她就是短道速滑教练王丽平 曾培养出三位世界冠军
文/摄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8月28日中午,牡丹江市北山滑冰馆里寒气逼人。
家长们穿着羽绒服,趴在防撞垫上围观。场馆内高悬着李琰、王曼丽、刘秋宏、高亭宇等名将的巨幅海报,“体育能改变世界,也能改变人生”的大标语,此刻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一群身着连身服的青少年,正在前辈们的“注视”下,进行队内接力比赛。
“压住!压住!连续加刀!”56岁的王丽平戴着棉手套掐着秒表,站在冰场中心大声提醒着。王丽平是牡丹江市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短道速滑教练,绰号“王铁人”。从教33年来,她始终坚守一线,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了大批队员,其中包括张志强等3位世界冠军和十几个全国冠军。
凭实力“出圈” 南方学生慕名而来
“每次上冰,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不觉得累,可是一下来啊,我就浑身不舒服。”下场后的王丽平教练,边说边扒开裤脚,尽管穿了四层裤子,冰鞋上还罩着鞋套,她还是觉得双脚和小腿冰凉。由于长年受寒关节变形,她的手指和脚骨,看上去明显粗壮许多。
王丽平教两个短道速滑班。大班20人,小班30人,最大的队员17岁,最小的5岁。滑冰馆每年立秋前后浇冰场,她每天要上两场冰,在馆里待五六个小时,一直到来年三四月份。王教练身边个子高挑的女孩叫史艾玉,再过几天就要去上大学了,因为舍不得离开,整个暑假粘在王教练身边,陪着她一起带队训练。
队员们大多是小学时进队的,主要来自牡丹江市区、东宁、海林等地。每个孩子王教练都手把手地教,一遍遍抠细节。基层体校普遍面临着招生难题,但王丽平招生相对容易些,她的教学实力早就“出圈”了,甚至会有吉林、安徽的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
王教练回忆道,她的那位安徽学生是小学时转到牡丹江的,刚来时住校,父母在北京打工。后来母亲来牡丹江陪练,在医院做保洁,工资交完房租后所剩无几。在体校的帮助下,这位母亲进入体校食堂工作,还给母子俩安排了一间宿舍。
“那孩子特别争气,后来拿了全国冠军呢!”王丽平一脸欣慰地说。
多次婉拒外地邀约 “哪也不如家乡好!”
王丽平是牡丹江人,12岁被体校教练相中学滑冰,14岁进牡丹江市体工队练短道速滑。当年进队时,王丽平年龄最小,她的师兄师姐们是从“大道”改过来的,脚下功夫更好。为了能追上大家,她加倍刻苦训练,身体消耗接近极限,炎炎夏日狂练体能,能把自己练到浑身发冷。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装备匮乏,滑冰运动员们吃过很多苦头。王丽平没有护腿板,滑冰时没少受伤,小腿动辄就被冰刀划开一道口子,缝过很多针。而且当年没有专业的高密度泡沫防撞垫,用板杖子围一圈垫子,王丽平撞得直迷糊。
进步飞快的王丽平,15岁时入选国家队,与名将李琰是同时代的队友。在国家队8年,她曾拿过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全能冠军,最好成绩是世锦赛第四名。“当时短道速滑还没有正式列入冬奥会比赛项目,我的目标是拿世界冠军。”王丽平面带遗憾地说,可惜这个愿望没能实现。1991年,她因腿伤退役。
跟她一起从国家队回到牡丹江市青少年体校的,还有短道速滑名将秦兆伟,他曾获得首届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全能冠军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第二名。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原本可以留在薪资待遇优渥的大城市工作,为了表达诚意,有的单位甚至派人追到了牡丹江……
“我觉得哪也不如家乡好!”王丽平笃定地说。工作多年后,她还曾婉拒过北京滑冰俱乐部的高薪邀约,“我得对我的队员负责任,跟个人得失相比,这些孩子们的未来更重要!”
训练场上,王丽平始终深信一点: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滑冰,才能越练越好。她培养小队员们的兴趣,带大家踩平衡球、在冰场上玩抓人游戏,让孩子们爱上滑冰后,再逐渐加难度。
朴实的王教练常跟队员们说:“你尽己所能,我尽己所能,咱们谁都别留遗憾!”
老队员叫她“王妈妈” 家长感慨“孩子跟你更亲”
王丽平的学生张月玲,如今也是一名基层教练,在东宁市体育运动中心教轮滑和速滑。
14岁时,她被王教练从东宁体校选拔到市里,她记得,她们刚从大道改短道,弯道技术不行。王教练一遍遍做示范,手把手牵引,耐心地帮大家反复纠正。“王教练教得很好,我到现在遇到教学难题还会向她请教呢!”张月玲笑道,她偶尔会带着队员来牡丹江“蹭课”。
当年,队里有很多外市县的孩子,和她一样来自农村。每当城里队员的家人来送吃的,她们都眼巴巴地瞅着,羡慕不已。王教练看到后,会给大家买酸奶和水果,还奖励过运动服。张月玲说,她人生中第一次吃热巧克力冰淇淋,也是王教练带她去快餐店买的,那份甜蜜的回忆温暖她很多年。
每到放假或过节,王教练会把外地的队员们带回家里改善伙食。成为教练和母亲后,张月玲越来越能体会王教练一家的不易,“当年,她和秦教练,一个教女队一个教男队,每年陪着我们在哈尔滨训练大半年,把年幼的女儿留在牡丹江,他们真的为滑冰事业付出了太多!”张月玲说,很多老队员当年只敢叫他们“王教练”“秦教练”,而现在更喜欢叫他俩“王妈妈”“秦爸爸”……
自从当了教练,王丽平手机24小时开机,有队员半夜打电话说牙疼,她连夜过来给买药。青春期的孩子爱闯祸,她和丈夫陪着孩子们住校,连家里的电磁炉都带来了。王丽平不只是教孩子们滑冰,也教他们做人,经常耐心地讲道理。
很多淘小子,都很依赖王教练。曾有家长酸溜溜地说:“这是你养大的孩子,跟你更亲呢!”不少家长跟孩子闹矛盾,都找王教练帮忙调解。
去年头部受伤昏迷 仍舍不得离开冰场
“我的队员们,就跟我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别看王丽平这么说,但其实待遇真不一样。女儿曾恳求她:“妈妈,你要能把跟队员在一起的时间,分给我三分之一就好了。”
提到女儿,性格豪爽的王丽平,声音有些哽咽。当年女儿7个月断奶后,她就和丈夫带队去哈尔滨训练了。孩子只跟老人亲,“小时候我女儿看见我,就像看陌生人一样,回来时没有惊喜,每次分别也没有哭闹的场面”。
作为队友和同事,秦兆伟早就见识过妻子的强悍。他调侃她是“王铁人”,“一上冰场,就玩命”,年轻时曾经冒着毁容的风险,带伤参赛并夺得全国冠军。但去年3月,秦兆伟还是被王丽平吓得不轻。她在冰场上遭遇意外被撞伤昏迷,住院20多天。
“她后脑有个拳头大的包,已经摔得意识模糊了。”秦兆伟接到同事的电话,连忙跑到滑冰馆,开车将妻子送到了医院。好在王丽平是中度脑震荡,逃过一劫。出院时,医生叮嘱她回去后一定要静养,尽量不要说话。队员们当时心情很复杂,既担心王教练的身体,也担心她从此退居二线。
王丽平犹豫过,但她最终还是决定回到训练场。秦兆伟劝妻子:“悠着点吧!”但其实他根本管不住,王丽平每天跟队员们有说不完的话,“她嗓门大,离老远就能听到她的喊声。”这些年,由于说话太多,王丽平的嗓子也出了问题,但迟迟没去做手术。
“我这辈子就只会滑冰这一件事儿。”记者采访时,王丽平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基层教练。她的愿望是在冰场上再站四年,帮队员们打好基本功,“希望能把最后的这批队员输送到省队和国家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