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张可新: 做受助者心灵的“摆渡人”
来源:   编辑:周迎华   2024-04-22 18:17:17


凌晨安抚轻生女孩 做失独老人的“儿子” 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张可新:以爱为桨 做受助者心灵的“摆渡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李丹

“休息时,看到其他同学在看课外读物,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第一,课内的书都读不完还有心情读课外书?第二,对学习有点帮助,但是很费时间……”牡丹江奋强小学的广播室里,张可新正通过广播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学习压力、亲子关系、适应能力三套测试题。通过他的讲解,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选择。随后,张可新根据测试结果挑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为需要指导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这是近日张可新为小学生做的一场心理志愿活动,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心理老师,还是一位志愿者。

今年39岁的张可新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同时也是牡丹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牡丹江市西安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曾经在部队从事了17年心理工作,2018年复员后,他继续从事心理工作并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此后,他为七大类人群义务咨询服务,挽救过想要轻生的女大学生,还常年帮扶失孤老人……多年来,张可新共完成7000余例个案心理咨询,其中有3000余例公益个案心理咨询;1700余场团体心理辅导,其中公益团体心理辅导500余场。近日,他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A

子承父业 复员后继续从事心理工作

温馨的咨询室、善良的咨询师、放松的来访者,这个咨询室让人感觉温暖而安心,这里也是张可新青少年时期梦想起步的地方,曾是他父亲为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的工作室。“我父亲从事心理工作多年,我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当记者和张可新聊起为何选择心理学时,他骄傲地告诉记者,“我父亲从事心理事业几十年,从小我就看着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了很多人,我一直以他为榜样,所以当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心理学。”2000年,18岁的张可新进入部队,并进修心理学,此后他一直在部队里提供心理服务。

2018年,张可新复员后继续从事心理工作。“我回来以后接管了父亲心理学校的工作,20多年来,学校一直开展公益心理健康讲座,每年都会针对中考、高考学子开展大型公益考前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并完成12345、12355转来的热线公益心理咨询等心理工作。为了做更多帮助他人的事情,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B

学习更多专业知识 帮助七大类人群

回到家乡的张可新,虽然已从事了17年心理工作,但他还是遇到了难题。“之前在部队,面对的都是18岁-25岁的战士,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心理咨询。”回来以后,面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案例有点力不从心,“比如说孩子的学习问题等方面,是之前我没有实操过的,学习能力怎么提升、如何和叛逆的孩子沟通、孩子遭到校园霸凌怎么办?还有婚姻咨询、老年人临终关怀等,都是我没接触过的。”张可新说,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他决定继续学习,充实自己。

“除了日常自学外,我还特意学习了沙盘技术和心理绘画分析技术,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现在从未成年人到老年人,我都可以帮助他们了。”据张可新介绍,他现在主要帮助七大类人群,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

一天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了熟睡的张可新。“我想跳楼……”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悲伤而胆怯的声音,张可新顿时睡意全无,立即柔声安慰着不断啜泣的女孩。原来,深夜打来电话的女孩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因情绪低落产生了轻生的想法。通过咨询,张可新了解到女孩成长在高知家庭,父母对她要求特别高。“她的父母是典型的和问题站在一起解决孩子,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只要没达到他们的要求,就是女儿不够努力,所以这个女孩从小就很敏感,导致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离,没有可以输出的地方,全都憋在心里。当时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她半夜12点躲到水房给我打的电话,感觉她很孤僻。”凌晨1点40分,经过1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女孩放下了轻生的念头,并答应张可新有任何情绪波动都会给他打电话。“就这样,我俩后来又通了两次电话,她的情绪一次比一次稳定,可以说,她在心理上‘重生’了,放下了过去的自己,做好了迎接未来改变自己的准备。”

C

做失独母亲的“儿子”

“面对压力时,我们可以先放松自己,通过舒缓的音乐或是运动的方式……”台上,张可新正在给社区的老人们讲解如何排解压力,台下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他。同时,张可新也注意到了这位女士,她就是臧阿姨,一个后来把张可新当成“儿子”的失独母亲。

“我是5年前开始接触臧阿姨的,因为一直在他们社区做公益讲座,每次臧阿姨都来,而且总喜欢找我聊天,后来我发现她不像是来听讲座的,更像是来看我的。”说到这里,张可新笑了起来,真的如他所想,臧阿姨的确是来看他的。“你特别像我儿子,看到你,我就觉得亲切。”接触时间长了,臧阿姨向张可新透露了心声,“我儿子走得早,他如果长大了,应该和你一样。”

从那以后,张可新不仅时常找臧阿姨聊天,逢年过节还会去家里看望她。“臧阿姨今年78岁了,她的血压有点高,每到换季的时候我都会提醒她备好药,注意休息。5年来,我俩已经相处得和家人一样了。”说起臧阿姨的情况,张可新了如指掌。

多年来,张可新通过一次次帮扶,从线上到线下,从精神到物质,多方面帮助受助者,成为了受助者们心灵的“摆渡人”。面对荣誉,张可新谦虚地说,“希望通过我的帮助,让受助者们都能够获得心灵的慰藉,快乐生活。”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