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二马路小学培养80多名“国字号”选手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4-05-27 16:23:23

扎根“冰球之城”二马路小学培养出80多名“国字号”选手

一场跨越44年的父子接力

崔志楠

崔义文、崔志楠和队员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81年崔义文与队员们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摄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有很多次,80后冰球教练崔志楠带队训练时,一转头,发现父亲崔义文站在场边。老爷子身体不好,来之前从来不打招呼,远远地看上一阵儿便会独自离开。那个孤单倔犟的身影,让崔志楠心里五味杂陈,他清楚,“我爸这是又想念球场了。”

一枚冰球的重量,在156克到170克之间。可在“冰球之城”,尤其是在这对教练父子心里,它的分量何止千斤!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二马路小学是老牌冰球强校,1957年开始组建校冰球队,冬天从未间断浇冰场。67年来,该校为冰球国家队、国家青少年队输送队员近百人,这其中有80多位“国字号”选手是44年来这对教练父子接力培养的。韩鹏飞、鄢睿男、刘智新三名队员更是作为男女队的主力队员,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

国家队中锋的两难选择

1980年,25岁的崔义文从专业队退役后,来到二马路小学教冰球。当时训练条件十分艰苦,他和老师们用水车和水管浇冰场。球场围墙是土垒的,队员们戴的护胸是竹子做的,冰球是钢制的,由于那个年代没有头盔,孩子们脸部经常受伤,老崔教练心疼地回忆道:“当年,被球崩上就是一个包,打腿上是个紫疙瘩,只能停训。”

1983年出生的崔志楠,是在二马路小学老校区的训练场上长大的,父亲的冰场就是他的“托儿所”。当年父亲每天带队训练,母亲上班,为了方便管理,他从3岁起,便被父亲套上了冰刀在冰上玩。上小学一年级时,崔志楠正式进入校队训练,球队里只有教练没有父亲,“他对我格外严苛,别的队员生病后可以休息,我不行,发烧后第二天必须归队,动作不到位还会挨揍。”让崔志楠记忆最深的一次,他曾因为脚疼,比赛没发挥好,被父亲打了一顿。

崔志楠说,父亲对待工作特别认真,全部心思都在冰球上,甚至有点固执。以前没有室内冰场,为了抓紧时间带队上冰,球队春节只放一天假。2011年,崔志楠从国家男子冰球队退役后,这位中锋面临两难选择:一是像队友和后辈那样南下进俱乐部当冰球教练,拿几十万甚至百万年薪,二是回到老家齐齐哈尔“接班”。当时积劳成疾的崔义文,已患上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训练很吃力,且比赛成绩有下滑的迹象。小崔不忍见父亲着急,毅然返乡执教。

到二马路小学的最初几年,崔志楠主要负责帮小队员们打基础。他当时的身份在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来回“切换”,参加了两届全运会和一届省运会,直到2016年帮助齐齐哈尔市在全国冬运会夺冠后才正式退役。

新老两代教练员的“碰撞”

2015年,执教35年的崔义文退休后并未立刻离队,儿子去外地比赛时,他当“替补”,指导孩子们的体能训练。

崔志楠带队后,给这支冰球队注入了很多新东西。他给二马路小学校队起了个霸气的名字——翼虎冰球队,期待着这个插翅的小老虎,能勇猛无畏,还自己设计了队徽。新老两代教练员的“碰撞”,也在此时逐渐显露。有了人工冰场后,可以全年上冰,时间调配更自由。小崔觉得,队员们不必再赶上冰期,可以每周休息一天,而老崔认为训练时间很宝贵,一天都不能停。为此,老崔将近一周没跟儿子说话。

崔志楠格外重视陆地训练。“其实,球员的身体素质和力量训练大多是在陆地上完成的。”他解释道,当年国家队就有专门的陆地体能训练室,后来他带队赴美参赛时,也印证了这一点。2019年,崔志楠经过学校同意,在操场边上的一间空屋子里,置办了跳台、实心球、沙包、壶铃、拨球板等辅助冰球训练的器具。孩子们很喜欢更多元更新颖的训练方式,训练效果也显著提高。

冰球,作为一种高对抗性的集体竞技运动,攻防转换速度极快,对运动员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对于这些小队员,崔志楠希望能够加深他们对冰球运动的理解,“我会引导孩子们去判断球的走向,并思考这样处理球是否合理,眼下这种技术和能力的培养,远比对抗更重要。”

退休后在家养病的崔义文,仍在关注国内外各大冰球赛事。他在网上看到更适合孩子们的训练方式,会立刻跟儿子分享,也时不时去训练场“偷看”,回家后给儿子提建议。

如今,翼虎冰球队的人数常年保持在50人左右,队员从1年级至6年级,周一到周五放学后训练一个半小时。此外,每周至少上两天冰。这批小队员里,也包括崔志楠的儿子崔尔阳,这个“冰球三代”正读小学四年级,28个月大时就被父亲带上冰场感受氛围,有时候在家,崔志楠也会忍不住拿个战术板给儿子“加课”。

“如果没有两位崔教练,我可能就不会打冰球了”

这些年,崔志楠带队在全省学生运动会、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等大赛中夺冠。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他执教后的首批队员已站上奥运赛场,也算替他圆了当年的“奥运梦”。

00后国家队员鄢睿男,作为中国男冰主力后卫,北京冬奥会上打满了全部比赛。他是崔义文和崔志楠父子接力培养出的奥运选手。鄢睿男回忆道,他小时候上冰前,老崔教练坐在冷屋子里,帮队员们提前磨好几十双冰刀。老崔教练很注重脚下功夫,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正是得益于此。而小崔教练的训练氛围更放松,理念更先进,他教队员们“单脚支撑弹射”,“这是职业球员常用的射门方式,但我在小学时就学会了。”

“当年,如果没有两位崔教练,我可能就不会打冰球了。”鄢睿男感佩地说,两位教练的认真和努力,给了他坚持练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他们不愧是齐齐哈尔的老冰球人,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

二马路小学德育校长刘占军说,这对教练父子对冰球教育贡献很大,他给记者翻看了老崔教练当年每天坚持写的教学笔记,夸赞小崔教练有儒将风度,推动了城市间的冰球交流。“每年夺冠球队会受瞩目一时,平日里,他们就在这个不受关注的角落坚持了下来,默默地努力训练,很不容易。”

高水平教练能扎根基层,是基层体育的幸运。尽管有句话讲,“不要过度美化那条你没走过的路。”但其实,父子俩很难不去想,这个家庭这些年究竟错过了什么。时隔十余年,老崔教练嘴上说“耽误”了儿子,但他骨子里仍然觉得,比起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拿高薪,能扎根龙江,给国家培养出这么多冰球后备人才更值得自豪。

世俗意义上,或许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总有人是例外。“我们虽然经济上没那么富有,但归根结底,崔家人于良心无愧!”年近七旬的老崔教练坚定地说。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