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碳素笔 一个速写本 一把小椅子 “老顽童”赵文铭:
能写擅画 勾勒出哈尔滨老建筑
赵文铭举办个人画展
文/摄 生活报记者 于海霞
缥缈的云朵、丰茂的树林、静谧的江水……从巴洛克风格的雕花窗棂,到拜占庭式穹顶的轮廓弧线……他总能在哈尔滨的老建筑中捕捉到最动人的线条,然后将其特有的韵味定格于纸上。“五一”假期,到太阳岛上度假游玩的人们经常会偶遇一位60多岁、身形清瘦的男子坐在折叠椅上,手持一支碳素笔,膝头摊着速写本,专注地勾勒着眼前的老建筑。
他叫赵文铭,别看个子不高,但能写擅画,还很幽默风趣,因此,今年63岁的他被朋友们戏称为“老顽童”。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写写画画、记录家乡历史文化、建筑美景的涂鸦者。
花甲之年重拾初心 风雨无阻描画老建筑
5月6日,天气晴好。当风掠过松花江面,云朵在太阳岛上空舒展身姿,赵文铭坐早班地铁赶到临江街,先在老建筑丽江楼对面选好角度和位置,然后打开折叠椅,从旅行背包里取出纸和笔开始作画。寥寥数笔,丽江楼的“面容”便跃然纸上,这时仿佛头顶的白云都有了轻盈的质感,小楼的红屋顶也在疏密有致的线条间泛起了光。
“我经常会出去转转,画一两处哈尔滨的老建筑,每一幅作品平均都要经过两三个小时的精心描画。”赵文铭一边作画一边告诉记者,三年来,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甚至是刮风下雨都无法阻挡他创作的脚步,因为他太喜欢家乡哈尔滨了,太喜欢城市里的这些老建筑了,想把它们最美的样子都记录在自己的画中。
今年63岁的赵文铭,心中一直有一个绘画梦。小时候,他曾跟随私人画师学习绘画,然而,学得并不顺手,没多久就放弃了,尽管如此,他骨子里还是很喜欢美术。后来,他在工作之余沉浸于欧美风景油画的研究,使其积淀了一定的艺术修养。
2022年5月,他的朋友、著名水彩画家王焕堤的一幅作品,如同一簇火苗,点燃了赵文铭心中沉寂多年的绘画热情。已经开始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尽管没有系统的绘画基础,也缺乏专业指导,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重拾画笔,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三年来,晴天,他穿梭于哈尔滨的街巷,寻找描画老建筑的独特视角;雨天,他观察商场的橱窗、行人,街道对面的楼宇,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赵文铭说,在那些简洁的黑白线条中,我不仅要勾勒出老建筑的形态,还要表现出它们蕴藏的时光痕迹与城市的脉搏,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我的初心和梦想,就是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
速写城市老建筑 诉说往昔与当下
没有绘画基础,就用简单的线条白描;无需太多投入,一支碳素笔即可;没有交通工具,就背着旅行包步行……赵文铭以最简洁的方式,用手中的画笔,将焦点透视与线条巧妙结合,给城市里的每一处老建筑画像,展现哈尔滨的精神气质和时代印记。
记者翻看赵文铭的绘画作品,发现他的画作大都是围绕着家乡哈尔滨展开的,他走遍道里、道外、南岗、松北、香坊五个主城区,深入探寻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在他眼中,这些老建筑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诉说着哈尔滨的往昔与当下。
“那时候也正值5月,我想去红专街25-1号院里画盛开的丁香,再写一篇散文,没想到下起了大雨,我只好躲到楼门口避雨,没想到这个角度恰好观望到了院内的六角凉亭和老房子,于是我大胆下笔,画下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赵文铭说,他对自己重拾画笔的那一刻至今仍记忆犹新。他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画作拿给著名水彩画家王焕堤过目,得到了对方的称赞和鼓励,这给了他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自此,在赵文铭的笔下,冬日老榆树与巴洛克穹顶相映成趣,盛夏花瓣与墙砖浮雕相得益彰。画中央大街两侧的欧式建筑时,他反复描绘,从不同角度捕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铁艺装饰;画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时,他记录下雕花门楣在四季光影中的变迁……虽然他的画作都是黑白线条,但他深谙“形神兼备”的艺术真谛,会让每道瓦楞、每块砖石都承载历史的厚重感,他的速写突破传统建筑画的呆板,赋予画面如电影镜头般的叙事张力。
著名画家一杰评价说,赵文铭的速写细腻生动、清丽自然,他用最质朴的工具,最纯粹的热爱,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受限于起点,只源于对土地深沉的热爱与永不停歇的探索。
曾出版长篇小说《带尖顶的洋房》
赵文铭对家乡的艺术探索之旅不仅限于绘画,而是将文学创作中的叙事逻辑融入绘画构图,绘画过程中对光影节奏的把握,又反哺到文字创作中。
“这些老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风景,更是打开城市记忆的密码。”赵文铭介绍,他退休前在街道办工作,经历了多次老建筑的拆迁和保护,对老建筑的文化历史都有深刻的了解,曾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带尖顶的洋房》。小说通过讲述哈尔滨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老哈尔滨的乡情和文化。在他的散文随笔集《江中月色》里,松花江畔的老码头又化作速写本上的黑白线条。
赵文铭并不是盲目地去画,他喜欢山水,崇尚自然、简朴、随性的生活,主张从生活中挖掘绘画素材,从小街小巷、一石一桥、花草树木等普通地方入手。他还创办了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团,经常组织文学艺术爱好者深入生活,进行文学创作。
“艺术是相通的,把写作中取材构思的技巧运用于绘画创作中,再通过速写,将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这样就能找到文学和绘画的契合点。”赵文铭对自己的“跨界”创作兴致浓厚。
画画不到一年半 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重拾画笔不到一年半,2023年9月,赵文铭就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山泉自然风涂鸦展”。
画展设在哈尔滨市图书馆一楼大厅,长长的两列展示板正反两面,共展出100幅速写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与自然风光,每一幅都饱含着赵文铭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古老的欧式建筑、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著名水彩画家王焕堤说,赵文铭是一位作家,但近年来,他却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拿起了画笔,在自己所生活并深深热爱着的城市里画出了大量的街景写生,他的速写不拘一格,十分接地气,很好地诠释了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纵观赵文铭抒情浪漫的速写,不论它的质量如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能画出100余幅作品来,这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城市历史的追寻,对客观现实的描绘。”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
如今,赵文铭的速写本已积攒了十几本,他已经画完了哈尔滨的100多栋老建筑,这些用碳素笔绘制的城市老建筑肖像,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探索的见证,更成为记录哈尔滨城市变迁的珍贵档案。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更多美术爱好者拿起画笔,一同描绘家乡的欧陆风情,让艺术走进大众生活,传递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生活不只有六便士,还要有月亮。”赵文铭拿起画笔时已年近花甲,他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