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茭白、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 具有补血、润肺、健胃、止泻等功效
我省时隔30余年 再次发现莼菜野生种群
图片由东北林业大学提供
勾婉婷 实习生 徐硕 生活报记者 张立 吕晓艳
“黑龙江省莼菜种群时隔30年的野外再发现,对理解该物种国内分布具有历史性意义,也是当地生态环境恢复的指示性发现,彰显了黑龙江省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16日,记者采访到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穆立蔷,她告诉记者,在黑龙江省林草局组织开展的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中,她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日前在牡丹江地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野生种群,这是30余年来该物种在黑龙江省内的首次野外记录。
30余年以来我省野外首次发现莼菜野生种群
为推进“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项目调查工作完成,由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牵头,联合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林科院伊春分院、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科研团队及地方林场、保护区工作人员组成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项目团队,分赴黑龙江省内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部山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等五个片区进行调查。在牡丹江地区调查期间,穆立蔷教授的博士毕业生、山东农业大学讲师李中跃,在一处自然水面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野生种群,这是30余年以来该植物在黑龙江省首次确实野外记录。
本属植物全世界仅1种 富含胶质
具有补血、润肺、健胃、止泻等功效
“这次开展黑龙江省国家级保护植物调查工作,我们一共分成5个调查队,奔赴不同地方开展野外调查,其中,莼菜是最重要的发现成果之一。”穆立蔷教授介绍说。莼菜,莼菜科莼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茎多分枝。叶盾状,椭圆形,有长柄。茎、叶柄及花梗有胶质物。花小,单生;花被片紫红色,宿存。坚果革质,顶端具弯刺,多枚聚合成头状。莼菜的茎叶含有丰富的胶质,鲜墩细滑,与茭白、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莼菜性寒、凉,味甘,具有补血、润肺、健胃、止泻等功效,也用来防治胃癌、前列腺癌等肿瘤。多用于清热,治痈疽、疖肿、热疖和肿毒;也有用莼菜加冰糖炖服,可治高血压。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本属植物全世界仅1种,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野生的莼菜在黑龙江发现,实属罕见。
据《黑龙江省植物志第五卷》(1992)记载,产省内伊春地区,凭证标本为“于丹80031号”,据查阅该号标本未见。此后省内再无野外记录,国内其他权威植物志书资料也均未记录黑龙江省分布。本次调查发现野生莼菜种群规模中等,生长良好。本次野外种群再发现对本种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黑龙江省植物资源保护的显著成效。
作为本次调查的负责人,穆立蔷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野生莼菜已经“冒头”,马上就要进入盛花期了,调查人员近期还要准备去现场进行调查。
未来我省将研究如何对莼菜进行开发利用
穆教授介绍,莼菜重新出现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想维持这种良好的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是防止人为破坏。为此,调查团队并未公开发现莼菜的具体地点。如今许多网红植物如杜鹃等,因大众喜爱而被采摘破坏,被列入了保护植物名录中。由此可见,人为破坏是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最大威胁。
莼菜原本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因在江浙以南地区已被栽培开发,现在变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提到对莼菜脱离濒危的预期,穆教授持乐观态度,未来准备在保护和繁育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对莼菜进行如食用等的开发利用。与之相似的荷花等植物,也逐渐因为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原因获得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尽管野外数量不高,但在人工栽培繁育的帮助下,总体数量从濒危恢复至可开发利用的程度,并应用到人们的食谱中。
在北方,莼菜最重要的是生态价值,它的重新发现证明了近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穆教授认为植物物种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宣传,重点并不只在于莼菜,而是所有目前濒危的保护植物,以帮助民众建立对保护植物的认知。目前黑龙江省林草局正在进行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项目,已投入了一定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经费,预计今年年底结束调查。在此之后,黑龙江省林草局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出版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和图鉴,在动物方面也将出版黑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图鉴。项目目前正准备招标,穆教授的团队也将参与其中。目前,穆教授的团队正在云南进行持续科考活动,不断发现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日后将逐步通过媒体,将植物保护工作进行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