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陌生人社会,更需要友善有趣的人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5-05-11 21:12:13

“北新桥大爷”“唱歌劝架男”火了:

陌生人社会,更需要友善有趣的人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总有一种感觉,在当代的陌生人社会,每个人不仅自己因为压力大、节奏快,活得越来越“紧绷”,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关系因为警惕、敌视等原因,也同样变得“紧绷”。很多人不仅“社恐”,而且“社怒”,因为内心的偏狭隔阂,让我们的公共生活空间也变得逼仄险恶,稍不留神,就会“擦枪走火”。不过最近两个“社牛”的暖新闻,却让我们看到,在陌生人社会里,友善和有趣也许是最好的“破冰器”,从“他人即地狱”到“人间值得”,可能就差一个“开心果”的距离。

一个是北京地铁的“北新桥大爷”张立文,作为地铁引导员,他每天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跟乘客打招呼。周一早晨的时候会问候大家:“快乐星期一,上班的感觉真好。”到了周五下午,又会跟年轻人“道辛苦”,并祝福他们:“明天就是双休日,一觉睡到自然醒。”这些看似简单的问候背后,藏着老北京的人情智慧——在陌生人社会里,一句恰到好处的共情话语,就是化解都市冷漠、拉近人心距离的心灵解药。可想而知,看到大爷和善的笑脸,听到大爷温暖的话语,那些“压力山大”的打工人,心情多多少少都会好起来,内心也会随之变得温柔,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也会“顺眼”多了。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挤地铁”,就像被打开了“减压阀”,很多摩擦碰撞可能也就消弭于无形。

一个是安徽滁州带头唱歌劝架的男子。看完演唱会后,有两个人在接驳车上因为争抢座位发生争吵,这个男子便唱起了刚刚在演唱会上听完的歌曲《冷战》,并带动全车人合唱:“不知道算是谁的错,两个人变得话不多”,把吵架的当事人也都逗笑了,一曲化干戈,让车厢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看来这个男子,不仅有音乐细胞,更有幽默细胞和友善因子,而无论是音乐、幽默,还是友善,都是可以“感染”更多人的。

无论是地铁还是接驳车,在我看来,都像现代社会的一个隐喻:众多陌生人挤在一起,不得不相处,又难免会摩擦,当代人最熟悉的公共空间,或许正是这些装满陌生人的临时共同体。我们在乘坐公交地铁的时候,往往看到的都是一张张面无表情、戒备森严的脸,总是把他人视作潜在的“冲突源”,任何细微的肢体碰撞、言语摩擦都可能让他们一触即发。所以每次乘车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想起毛姆那句虽有些刻薄但也不无道理的话:“大部分人长得真是丑啊!可惜,他们也不知道待人随和一点儿,也好补救一下。”确实,在陌生关系中,随和与幽默远比外貌更能拉近人心。而相由心生,总有一颗无事生非、自私自利的心,就容易慢慢长成不好惹又讨人厌的样子。

越是原子化的生存状态,越需要集体性的情感共振,所以在陌生人社会,更需要像“北新桥大爷”“唱歌劝架男”这样的“自来熟”“天然亲”的人,用友善当发动机,用幽默当润滑剂,为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驱散戾气与阴霾。

我相信,像“北新桥大爷”“唱歌劝架男”这样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定是幸福的、快乐的,所以他们才会更愿意给他人带去同样的幸福和快乐。难怪爱默生会说:“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你幸福一分,这个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幸福和快乐的因果循环,才会让这世间的美好环环相扣。

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说:“看见陌生人,看见附近,看见自己,看见社会,这个看见,是存在的一个基础,是生活的一种能力。”而在我看来,越是友善的人,越是幽默的人,就越容易看见这些,因为他们不会被自己的冷漠、偏狭和自私遮蔽住双眼。

在陌生人的都市丛林中穿行,我们更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越是在拥挤的环境中,越需要友善与幽默来融化隔阂;越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相遇里,越要以温暖的姿态拥抱陌生。也许,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能融化三平方米的冷漠,一句得体的幽默就可以化解五立方米的戾气。记住这个温暖的化学方程式,用友善的剂量乘以幽默的温度,也许就能让我们在社会这个陌生的溶液里,获得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善意沉淀。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