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文旅
听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幕后私语”
来源:生活报   编辑:周迎华   2025-07-04 20:01:24

对话主创团队

听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幕后私语”

文\摄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雪莹

总制作人周涛:

没对原著“复制粘贴”

作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总制作人,周涛在发布会现场用“致敬之作”“诚意之作”和“精心之作”形容了这部作品。

周涛认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不仅致敬时代,同时也致敬经典。“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从广播中听王刚老师讲述这部小说的。如今我们把这部作品搬上音乐剧的舞台,虽然没有魔改,但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技术手段让视听效果更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周涛表示,主创团队曾三次深入哈尔滨采风,用心感受这座城市每一寸土地的厚重与光辉。“我们剧组的演员非常年轻,平均年龄30岁。而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哈尔滨,如何让他们体会到91年前,与他们现在同龄的年轻人为了理想、信念放弃爱情甚至生命的心理支点,是需要不断帮他们找寻的。”

周涛透露,为了给哈尔滨观众、全国观众呈现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力作,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剧本、场景、歌词修改了不计其数。“在当下相对浮躁的市场,这样的剧组数量真的不多。”

导演钟浩:

创作艰辛但也充满乐趣

发布会上,导演钟浩表示,作品创作之初,团队就达成共识,要做一部自己认可的作品,“整个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充满乐趣的。”钟浩透露,这部音乐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还做了一些精心调整,“我们在故事、音乐、舞美、服装、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打磨,希望做一部值得听、值得看、符合时代的音乐剧。”

编剧杨硕:

这部音乐剧的风格“光怪陆离”

有人说,经典的魅力在于穿越时光仍能叩击人心,而改编的意义是让旧故事在新语境中焕发新生。在编剧杨硕看来,自己创作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一场怀旧的过程,因为早在他三岁的时候,接触的第一部电视剧便是这部作品。“从小说到广播剧,再到两部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影响了几代人,我也希望这部音乐剧能够成为新一代人心中信仰的青春记忆。”

杨硕曾用“光怪陆离”来形容这部音乐剧的风格,“我们希望呈现一种异域风情与紧张氛围交织的哈尔滨——表面上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暗地里却是生死博弈。这种光怪陆离下的暗流涌动既是艺术追求,也是对时代气质的还原。”

服装设计阿宽:

反派和群演服装都藏着巧思

作为70后,服装设计阿宽通过来哈尔滨采风,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创作时也更加别具匠心,“哈尔滨是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化都市,其独特气质源于多元文化的碰撞。我们打破了传统30年代服饰的刻板印象,通过蕾丝、呢子大衣与皮草的搭配,既还原了当时欧洲时装元素的繁华,又通过墨绿色警服、多层结构的风衣等细节,暗喻时代的紧张氛围。”

对于反派服装,阿宽表示会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符号化的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参考史料,将警察制服处理为墨绿色,用挺括面料凸显压迫威。日本角色则融入和服元素,通过暗纹与剪裁暗示其身份。”

此外,群演服装同样也藏了一些巧思,比如卖花女孩还原了俄罗斯移民形象,街头舞者的服饰融合芭蕾与市井风格,“我们希望每个龙套角色也能成为时代的注脚。”

剧照由哈尔滨大剧院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