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首演 座无虚席 不负期待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雪莹
1934年的哈尔滨,什么样?7月4日晚,许多人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部被总制作人周涛称作“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该剧在哈尔滨大剧院·歌剧厅首演后好评如潮,无论从剧情、演员还是舞美、音乐等方面,观众们都给出了“不负期待”的高评价。
首演当晚,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特意从外地赶来,还有的观众表示要连看三场,“4号到6号这三天的卡司都不一样,相信他们和角色碰撞出的化学反应也会不一样,都想看,必须冲!”
剧情“立得住” 还有数不过来的哈尔滨元素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取材于著名作家陈玙的同名小说,全剧融合悬疑叙事与浪漫史诗气质。记者看到,在150分钟的演出过程中,台下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被舞台上的故事抓着走,不少人感叹:“剧情很精彩,不负期待,以至于全程没看手机、没走神儿。”
采访中,从沈阳赶来的小张表示,自己看过原著也看过陆毅演的电视剧,所以对《夜幕下的哈尔滨》非常熟悉,“这次被搬上音乐剧的舞台,我认为很成功。就像周涛老师说的,故事既没有被魔改也没有被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剧里的每个人都很鲜活,他们直来直去,把‘不喜欢’和‘看不上’都摆在明面上,的确很符合我们大东北地域背景。”
观众蒋铭认为,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虽然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对原著内核的把控并没有改变,是建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的,所以值得肯定。尤其是“玉旨一郎”在冲突中的成长与转变,是很大的看点。
首演结束后,许多哈尔滨的观众都显得十分骄傲,直呼全程在找家乡元素,“哈尔滨火车站、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松花江、铁道桥、大列巴、拜占庭式建筑、丁香花……我愿称这部剧为哈尔滨人必看榜第一名。”
舞美“叫得响” 许多“非重点”场景也不糊弄
除了剧情上乘外,观众们夸赞最多的就是整部剧的舞美,大家喜欢用“震撼”来形容。据悉,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舞台采用360度旋转机械装置,实现了教室、监狱等场景的切换,成功复刻出1934年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张力。
“必须狠狠夸一下舞美设计,真的太哈尔滨了!”观众温涛说道:“冷灰色的使用、欧式建筑设计、漫天飞舞的雪花,完全复刻出了20世纪30年代既冷峻又压抑的殖民背景。松花江、索菲亚教堂这些场景不仅还原度高,还做了艺术处理,视觉和情绪高度贴合。很多非重点场景也没糊弄过去,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室内暗线,都能看出剧组在认真讲故事。”
该剧的灯光设计,也被观众认为是点睛之笔,“热血的红色、遗憾的蓝色交织辉映,精准地烘托出每一个场景的情感氛围。当演员们义无反顾走向舞台深处,看着被拉长的身影,只觉得悲壮。”
音乐“传得开” 全剧26首原创歌曲过耳难忘
音乐,是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灵魂所在,全剧26首原创歌曲贯穿始终。推广曲《他的目光》自发布以来,便在网络上收获海量好评,有观众甚至表示已单曲循环超过50遍。
《茫茫夜》则让不少观众直呼“旋律上头,过耳难忘。”《他的目光》与《奶油蛋糕》等高光唱段,更是引发全场观众的情感共鸣,有人甚至被音乐感染,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感叹道:“词曲创作者刘九佑老师与巴特尔老师用他们的才华与匠心,为本剧奠定了坚实的成功基石。他们创作的歌曲不仅旋律‘抓耳’动听,歌词更是富有内涵,传递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巧妙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演员“实力派” 每个人都有情绪和成长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起用的年轻演员们,平均年龄30岁,但却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角色呈现得太好啦!饰演‘王一民’的金圣权一开口就把情绪传递得特别准确,声音有种坚定又温厚的质感,特别打动人。”
记者看到,还有不少观众要为首演场的两位女演员“站起来鼓掌”,“张会芳饰演的‘卢淑娟’嗓音像珍珠一样轻柔,同时又把疑惑、坚韧、仰慕这些细腻情绪揉进歌里,太妙了。蔡忻如饰演的‘柳絮影’声线圆润、高亢优美,让我穿越到孩子们喜欢的《冰雪奇缘》。尤其是中后段的一段独唱直接让我破防,情绪像山洪一样冲出来,把‘在绝望中活下去’这件事唱得太有力量了。”
此外,赵宴伯饰演的“塞上萧”也是被观众们夸赞最多的一个角色。有人认为这个角色太有魅力了——挣扎过、被现实裹挟过也动摇过,但最后那种“把命运抢回来”的决绝太动人了,“赵宴伯老师的唱段全程在线,其他角色也都不脸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和成长,整体人物群像立得非常稳。”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尔滨、北京、上海三城首轮巡演后,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还将赴郑州、南宁、武汉、太原、榆林、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淄博、南京、杭州展开二轮巡演。
图片由哈尔滨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