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多放一勺盐,高压170;熬了几宿夜,飙到180
看青壮年群体的“高压”生活
医院提供
实习生 刘秋娴 林坤 见习记者 李晓航 生活报记者 王秋实
清晨,33岁的盖先生刚起床,就熟练地拿起桌上的电子血压计,将袖带缠紧手臂,按下开关——152/95mmHg,数值又超标了。他皱着眉吃下降压药,想起昨天炒菜时多放了一勺盐,妻子念叨他的话还在耳边:“医生说你的高血压得低盐,你咋总记不住!”今天还得去社区医院复查,盖先生拿着药出了门,看见路边有卖酱肉的,也只能咽了咽口水,高血压,让他不得不“管住嘴”。
近年来,高血压患者群体不断扩大,且逐渐年轻化。近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医大一院心内科高血压病房主任赵德超,还有那些被高血压困扰的患者。
做菜多放一勺盐 男子当天就头晕得厉害
“我爸妈都有高血压,本来我觉得这个病没什么遗传性,没想到还是得了。高血压最忌讳的就是盐,可偏偏我口味重,炒菜少放盐就觉得没味儿。”盖先生苦笑着说,上个月家里来客人,他就多放了一勺盐做红烧肉,当天下午就头晕得厉害,测血压直接飙到170/104mmHg,吓得他赶紧加服了半片降压药。
从那以后,妻子就将家里的味精、酱油都收了起来,连炒菜油都换成了低脂的。“我老婆每顿都弄些水煮菜、凉拌菜,我就跟吃草似的。”盖先生打趣道,以前他最喜欢吃咸菜、酱肉,现在只能远远看看;和妻子带孩子出去吃火锅,他也只能点清汤锅,全程涮蔬菜。“医生说我血压控制不好,容易得脑梗,我还有老婆孩子,再馋也得忍!”
24岁小伙儿熬夜赶项目 血压飙升到180
“我才24岁,怎么就成了高血压患者?血管年龄比我爸都大!”刚毕业不久的阿浩攥着体检报告单坐在诊室里,语气中满是不可置信。阿浩告诉记者,他是做编程的,上个月,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赶项目,凌晨趴在电脑前时突然剧烈头痛,眼前阵阵发黑,同事赶紧送他去急诊,测血压竟高达180/110mmHg。
阿浩从小爱吃高盐零食,工作后更是外卖、奶茶不离手,辛辣重口的火锅每周至少吃两次。“外卖里的菜油多盐重才够味,奶茶一天两杯是标配,不然熬不动夜。”阿浩说,自己入职一年多,几乎没在凌晨1点前睡过,工作一天下来,连起身倒水都觉得麻烦,更别说运动了。一开始,他以为头痛是熬夜累的,直到急诊医生提醒他做全面检查,才发现自己不仅血压高,血脂也超标,血管弹性检测显示年龄已近50岁。
确诊后,阿浩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他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外卖换成了少油少盐的家常菜,零食换成了水果,奶茶改成了白开水。以前能连续久坐6小时,现在每坐一小时必须起身活动10分钟,睡前还会去小区快走半小时。“最难受的是戒断反应,前一周总想吃辣条、喝奶茶,晚上也睡不着。我以前觉得高血压是老年病,没想到自己现在也要天天吃降压药。”阿浩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定的三个闹钟,“这几个闹钟每天提醒我吃药、量血压、按时睡觉,以前觉得年轻就能瞎折腾,现在才明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以后再也不敢拿身体换工作了。”
头晕头痛8年未重视 58岁男子血压失控
“头又晕得厉害,连站都有点不稳……”56岁的邓先生最近一个月频繁出现头晕头痛症状,甚至伴随视物模糊,这才在家人催促下来到哈医大一院心内科高血压病房就诊。
原来,8年前,邓先生就因阵发性头痛在当地医院确诊高血压,当时医生叮嘱他规律服药、戒烟控重,但他没放在心上。“我觉得头晕了就吃片药,不难受就忘了,烟也戒不掉。”5年前,邓先生因胸痛做冠脉CT,又被查出冠心病。邓先生有20余年吸烟史,平均每天要抽20余支,加上从事货运工作,常久坐、熬夜,饮食上偏爱重油重盐,确诊后体重又从140斤慢慢涨到180斤。
近一个月来,邓先生的头晕头痛从偶尔发作变成每天都有,有时开车时突然一阵眩晕,吓得他赶紧靠边停车。到院检查时,他的血压值高达170/110mmHg。医生表示,长期血压控制不好已对他的脑血管、心血管造成损伤,若再拖延,可能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邓先生已开始接受规范治疗,医生为其调整了降压用药方案,同时要求他严格戒烟、控制饮食。“现在每天定闹钟吃药,家里炒菜也少放盐了,烟已经停了一周,就希望血压能早点稳住。”邓先生说,以后会定期监测血压,再也不拿身体健康当儿戏。
预防高血压注意这几点
记者了解到,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占比超90%,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共同作用引发,是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继发性高血压由明确疾病引起,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去除病因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
高血压预防需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尤其老年群体、有高血压家族史及肥胖人群,甚至年轻群体更应提升预防意识。赵德超告诉记者,该院住院患者确诊为高血压病的人数从2014年的47710人增长至2024年的78498人。
医生表示,基础预防核心在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保持低盐、低脂,多吃新鲜蔬果与全谷物;每周坚持运动,同时戒烟限酒,控制咖啡、浓茶的饮用量,防止长期刺激导致血压波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起伏。针对高血压高危人群,需重点管控关键风险点并加强健康监测,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应从青年时期开始,定期通过电子血压计监测血压,记录数值变化;肥胖人群需通过合理饮食与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体重指数超标;季节交替与极端天气时,要注意保暖或降温,减少血压因环境刺激出现骤升;此外,若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指标,避免多重风险叠加诱发高血压。
医生:控制血压可通过多维度干预
赵德超强调,高血压作为常见慢性疾病,若长期控制不佳易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可通过多维度干预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
核心治疗:药物干预需精准规范。药物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手段,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临床会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合并疾病等,选用降压药、抗凝药等适配药物,用药期间需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副作用。
日常管理:细节把控降低风险。自我管理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补充,每天固定时段监测血压、心率,为复诊提供参考;饮食坚持低盐、低脂原则,夏季出汗多时及时补充电解质水,防止血液粘稠度升高;结合自身开展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无氧运动;极端天气减少室外活动,避免血压因环境刺激骤升骤降。
急症应对:把握黄金救治时间。若出现血压骤升伴随剧烈头痛、胸痛、晕厥等急症,需立即拨打120,就近前往正规医院急诊就诊,切勿自行服药或拖延,以免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