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科教
哈工程首创海洋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
来源:生活报   编辑:   2025-10-14 10:16:03

哈工程首创海洋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

让牡蛎军团化身“海洋卫士”

致密附着牡蛎的混凝土试件

生活报讯 (实习生吕婷婷 陈越 记者吕晓艳) 近日,作为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青岛举行。哈工程航建学院吕建福教授主持的项目“海洋混凝土工程固着生物防腐蚀与生态修复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创新技术赛道“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大项目(仅4项),同时被评为大赛优胜项目。

大会分为创新技术、实践范例和大学生三个赛道,吸引了全球12个国家的130多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及青年团队的积极参与。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危机的双重挑战下,海洋混凝土工程的持续扩张,以每年新增数十亿吨碳排放的代价,加速着牡蛎礁等关键生态系统的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的“肾脏功能”面临威胁,传统海洋开发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受到关注。

吕建福教授项目团队通过水泥基材料、海洋生物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重塑海洋基础设施的设计逻辑,让牡蛎军团化身为“海洋卫士”,全球首创了基于海洋固着生物(牡蛎)的海洋混凝土工程高耐久与海洋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开创了“工程-生态协同共生”的新范式。该项目通过发明水泥基材料诱导牡蛎幼虫附着调控技术,实现了从被动防护到海洋固着生物主动防御的范式革新;通过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功能集成,重构材料体系,既提升工程性能,又能够实现低碳,甚至“负碳”的生态效益。

团队研发的生态混凝土、水泥基涂料和牡蛎附着基,具有高效重防腐、生态修复等优越特性,其中水泥基涂料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可以实现全周期碳排放从“低碳”迈向“负碳”。可应用于码头、跨海大桥等海洋工程防腐和生态海岸、岛礁工程、牡蛎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以及牡蛎养殖等领域,能够实现海岸工程50年以上服役寿命。在大幅度提升海洋工程耐久性的同时,也能多方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被行业专家称为“一项颠覆传统认知的海洋工程防腐技术”。

该项目获得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专利金奖等4项奖励,授权发明专利27项,其中美日韩授权专利6项,授权办理登记3项。

图片由哈工程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