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气温下降慢,迁徙时间比往年晚了不少”
兆麟公园鸳鸯南迁创最晚纪录
图片由车春虎提供
实习生 于蕾 韩晴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十月中旬,哈尔滨的深秋气息已越来越浓,兆麟公园的湖面上却仍有灵动的身影在穿梭。岸边,散落着“鸳鸯奶爸”车春虎刚撒下的玉米粒,鸳鸯们纷纷啄食储备能量,为即将到来的迁徙之旅做准备。常年在此观察鸳鸯的车春虎表示:“等下了头场大雪,它们就得全往南方飞了”。
气温成鸳鸯南迁关键“指挥棒”
“今年气温比往年下降慢,迁徙时间也比往年晚了不少,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晚纪录”。15日,当记者来到兆麟公园,车春虎就和记者讲起了今年鸳鸯的新动态。据车春虎介绍,鸳鸯南迁并非随意启动,而是有严格的“气温门槛”:需要连续两天夜间温度达到0℃及以下,迁徙才会逐步展开。虽然迁徙启动晚,但鸳鸯全员南迁的时间相对固定,一般要等到11月中旬的头一场大雪过后,才会全部踏上南飞之路,整个迁徙期大约持续40天。
兆麟公园的野生鸳鸯并非“集体行动”南迁,而是遵循着分批次迁徙的规律。“每批数量都不固定,少的时候二三十只,多的时候能有三五十只。”车春虎说,判断鸳鸯是否迁走,主要依靠每天对鸳鸯数量的核对,只要连续三天发现鸳鸯数量减少,就能确认有一批鸳鸯已经启程南飞。
“今年公园内的野生鸳鸯最多有1000多只。不仅聚集量创下新纪录,繁殖量也达到历史新高。今年孵化了17窝,其中10窝人工巢,7窝自然巢,成功跳巢的共计206只。这些今年新孵化的亚成鸟,至今还在不停地丰满自己的羽翼,大概会成为最晚南迁的一批。从10月6日首批鸳鸯正式启程至今,已经有400余只顺利从哈尔滨出发南迁了。”车春虎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通过观察,我有一个新的发现。”车春虎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只能确定鸳鸯交配的时间是春季,但是何时配对却没有准确时间,可能是在南迁前也可能是在南迁途中。这些年我一直在观察,今年比较确定的是,它们换羽后9月到10月就开始找伴侣了。今年新出生的母鸳鸯都已经有追求者了,它们在南迁之前都会选中自己的伴侣。”同时,车春虎告诉记者,鸳鸯这样提前锁定配偶再加入南迁队伍,是为了建立稳定的配偶关系,为来年3到4月的春季繁殖做好准备。如今,兆麟公园的鸳鸯仍在抓紧时间,一边啄食储备能量,一边在湖面穿梭“寻觅良缘”。
多方守护 打造温馨驿站
为何越来越多野生鸳鸯选择在此停留、作为南迁必经点?兆麟公园工作人员韩旭给出了答案。“我们会帮助南迁鸳鸯孵化,在它们途经公园时,也会投喂粮食帮其补充能量。除了人为助力,公园适宜的生态环境是吸引鸳鸯的关键,每年春秋季会定期补植树木,兆麟公园的植被资源、植物种类在周边公园中颇具优势。”除了植物,兆麟公园的水质维护同样不松懈,工作人员会定期清理水体杂质与污染物,每天还安排专人打捞湖面垃圾,让这片洁净的水域始终成为鸳鸯南迁路上的温馨驿站。
鸳鸯的栖息与迁徙,离不开多方守护。除了园林工作人员的努力,生活报志愿者团队从2021年开始,连续四年,每次鸳鸯口粮告急的时候志愿者们都会自发捐粮和捐款,极大地缓解了鸳鸯迁徙前的口粮问题。
守护的力量不止于此,市民游客会主动投喂粮食、面包虫。车春虎更是将对鸳鸯的照料落到细节里,不仅贴心为鸳鸯窝加装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小鸳鸯孵化情况,还早早为鸳鸯明年3月的北归做起了准备。
车春虎说:“接下来会清理、安装鸳鸯鸟巢,还会给鸳鸯鸟巢安装监控摄像头,就盼着它们明年春天能顺顺利利回来,有个安稳的‘家’。”
如今,兆麟公园内的鸳鸯仍在享受着南迁前的时光,每天早上和傍晚,它们会聚集到岸边觅食,水面上的身影灵动又自在。“希望它们能顺利飞到南方,明年春天,我们再在这里等它们回来。”车春虎望着湖面,眼中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