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佳木斯彭步钦荣登中国好人榜
来源:生活报   编辑:   2025-10-22 21:58:58

51年电影放映路

佳木斯彭步钦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值了”

实习生 韩晴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李丹

国庆假期,佳木斯富锦市政府南广场的秋风带着凉意,掠过篮球场边立起的银幕。74岁的彭步钦裹紧外套,弯腰调试着放映设备。屏幕上播放的大阅兵画面,正一点点在暮色中清晰起来。观众陆续围拢,有人认出他,笑着喊道:“彭大爷,又来放电影啦!”他抬起头回应着,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今年是彭步钦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第51年,从山东郓城老家墙头上看电影的孩童,到如今依旧坚守在银幕前的老者,光影始终是他人生中最亮的底色。

彭步钦现任富锦市南岗社区红色电影放映队队长。51年的光影岁月中,他与电影放映机紧密相伴,用坚守和奉献谱写了动人故事,曾先后获得1999年“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近日,彭步钦荣登“中国好人榜”,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他的“光影人生”。

《林冲》——电影世界的第一束光

“林冲雪夜上梁山呐!”提起人生中看的第一部电影,彭步钦的记忆瞬间拉回上世纪60年代的山东老家郓城农村。那时他才十来岁,村里难得来一次电影放映队,消息一传开,整个村子像过节般热闹。“哪有座位啊,人山人海的,我挤不进前排,就顺着墙根爬到墙头上看。”

彭步钦清楚记得,银幕上的林冲身披铠甲,在雪地里策马前行。原本只在书本里见过的人物突然“活”了,会动、会说话,“当时觉得太神奇了,满脑子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连晚饭都忘了回家吃,在墙头上站了两个多小时,冻得手通红也舍不得挪地方。”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视,一场露天电影就是最珍贵的文化盛宴。影片里林冲的隐忍与抗争,在他心里埋下了对“故事”的好奇;而村民们围着银幕时的期待眼神,更成了他后来与电影结缘的伏笔。

“那时候哪敢想,这辈子会和电影绑在一起,就觉得要是能再看一场这样的电影,该多好。”如今,再提起电影《林冲》,彭步钦依旧清晰记得银幕亮起时,心里那份难以言说的激动,那是他电影世界的第一束光。

《地道战》——人生首次独立放映

1973年,从部队复员的彭步钦回到家乡富锦市,次年5月进入县电影放映公司,参加学习放映工作。学习结束后,他被安排到向阳川公社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1974年,23岁的彭步钦带着电影《地道战》来到东来村,完成了人生首次独立放映。“那天村里放电影的地方坐得满满当当,得有上千人,太阳还没落山,老百姓就拿着凳子、扛着柴火来占位置了,有的还从邻村赶了十多里地来看。” 彭步钦至今记得,当银幕上响起“地道战,嘿,地道战”的旋律时,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差点盖过影片声音。

此后几年,他跟着马车辗转各村放映,最远要去东兴村、中和村,来回二十多里地。“那时候设备、胶片都是公社的,大队会派马车来接我们,一年能放四五百场,忙得脚不沾地。”《地道战》里村民们利用地道抗击敌人的智慧、军民协作的默契,不仅让村民们看得热血沸腾,更让彭步钦懂了电影的力量——它能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还能传递勇气与信念。“每次看到老乡们瞪着眼、攥着拳的模样,我就觉得‘这活儿没白干’,再累也值了。”

《焦裕禄》——行业低谷时的精神支撑

1984年,电影行业遭遇寒冬。富锦市17个公社电影放映队陆续解散,只有彭步钦还守着放映机。那一年,他只放了54场电影,比往年少了一大半。“亲戚朋友都劝我别干了,说电影没人看了。”但彭步钦舍不得放弃,他想起自己放了无数次的《焦裕禄》,影片里焦裕禄顶着风沙、忍着病痛,在兰考治理盐碱地的画面,总在他心里打转。“焦裕禄能在那么难的情况下坚持,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1985年,他自费150元买了辆小推车,又焊了个铁耙子,方便冬天在雪地里拉设备,自己推着车下乡放映。雪天里,他曾在土路上推着车走迷了路,深一脚浅一脚多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村子;有的村子远,他天不亮就出发,到了地方顾不上休息,就忙着搭银幕、调机器。

1986年,为了让乡亲们看得更清楚,他又咬牙贷了2万元,买了一套新投影仪。那时彭步钦已承包了放映队,自负盈亏,一个月收入才几十块钱。“老乡们说‘以前的设备看不清楚人脸’,我就想,得让大家看明白,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焦裕禄》里那句“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成了他低谷时的定心丸,撑着他走过最难的日子。

《小尾寒羊》——开启免费放映新模式

对彭步钦而言,放电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义务。2000年,退休后的他成立科技电影放映队,以向阳川镇为试点开启免费放映新模式,并推广至全市农村,希望通过电影为乡亲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传播科学知识,助力乡村发展。

“这期间,我主要就是在各村屯放映科普类的电影,让村民们通过电影能够学到东西。”彭步钦告诉记者,《小尾寒羊》的放映,为向阳川村养殖户提供了经验,帮助养殖户在当年获得可观收益,“这件事情让我很受鼓舞,电影里不但能传递精神,还能传递知识,真正让观众受益。”

《刘胡兰》——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来源

2017年,是彭步钦最艰难的一年。先是下乡放映时,改装的电瓶车突然起火,他顾不上心疼车,赶紧卸下设备,让村里派车接自己,没耽误当晚的放映;后来又接连遇到机器故障,观众都坐好了,影片却放不了,他只能四处借电脑应急。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他开始浑身发痒、发黄,连眼珠都黄了。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胰头癌。医生说:“这病凶险,很多人撑不过一年”。

在上海的医院里,彭步钦住了51天,胃被切除四分之一,十二指肠、胆也被切掉,浑身插满了管子。“术后疼得整夜睡不着,儿女在床边掉眼泪,我就想起电影《刘胡兰》里的姑娘,她在铡刀前都没怕,我这点疼算啥。”他咬着牙没哼一声,还反过来安慰儿女:“没事,我放了这么多英雄的电影,他们都在陪着我呢。”医生让他好好休养,可他心里总惦记着放映的事。身体刚有好转,就捂着肚子去广场放电影。

如今,彭步钦因身体原因已不能到村屯放电影了,但是他依然坚持放映,“我就去广场,也会进学校给学生们放映。无论在哪里,电影里的故事都能鼓舞观众,无论是老电影还是科普电影,总能在精神上和知识上帮助大家,这就是我坚持放映电影的动力。”

从第一次独立放映至今,彭步钦已经放了近2万部电影,观众近百万人次。从公社放映队的胶片时代,到自费买设备的艰难时期,再到如今义务放映科教片、红色影片,51年间,他没放下过放映机。“我这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值了!”彭步钦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