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 镇馆之宝“山水人物故事铜镜”亮相
省博馆藏宋金铜镜展 开展啦
仙人龟鹤镜
镇馆之宝——山水人物故事铜镜
双鱼纹大铜镜
文/摄 生活报记者 王雪莹
白山黑水间,铜镜照千年。暑期档,黑龙江省博物馆又凭实力“宠客”了,于8月2日面向公众推出《镜鉴千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引发广大观众关注与好评。
采访中,黑龙江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与其合署办公)馆长覃劲表示,展览分为五个单元,集结了近百面珍贵的宋金铜镜,其中还包括了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山水人物故事铜镜”。这些铜镜不仅是古人“正衣冠”的日常器具,其纹饰变迁更是一部镌刻在青铜上的民族融合史诗,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磅礴历程。
近百面铜镜集结 展品以金代为主
镜又称“鉴”或“照子”,它萌芽于夏,兴起于战国,盛行于汉唐。自唐末以来,铜镜开始衰落,北宋略有复兴,南宋继续衰落。然而与南宋对峙的金代,积极吸收汉地文化,在铜镜制作上异军突起,虽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有创新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据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勾海燕介绍,常见的金代铜镜有双鱼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其中以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本次展览共展出以金代铜镜为主的宋金时期铜镜近百面,旨在通过比对让观众了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除长期的战争摩擦外,亦产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
双鱼纹铜镜:再现女真族依水而居特点
展览中的第一单元为“双鱼纹铜镜”,此次展出的十余面镜,绝大多数出土于黑龙江省境内。包括双鱼纹大铜镜(复制品)、双鱼花鸟镜、带柄双鱼镜等。
据介绍,鱼纹作为铜镜装饰虽可追溯至汉代,却在金代绽放异彩。这一文化现象的兴盛与女真族依水而居、以渔猎为生的生存方式密不可分。
双龙纹镜: 中国铜镜文化一大特色
展览中的第二单元为“龙纹铜镜”,包括“上京”款双龙镜、莲花双龙镜、菱花带柄双龙镜等。
据介绍,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主题,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金代的龙纹镜虽受唐代影响较大,但也并非对唐代风格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继承其雄浑基调的基础上锐意突破。其中,双龙纹镜尤为盛行,其数量之多,在出土金代铜镜中仅次于风靡一时的双鱼镜,足见其受推崇的程度。
人物故事纹铜镜:宋金时期采用粗线条画法
展览中的第三单元为“人物故事纹铜镜”。据介绍,宋金时期故事镜传世和出土的都比较多,主要以人物故事为题材,采用粗线条画法,用浮雕技法处理。
有的故事题材所表现的内容能从史籍记载中找到,如童子攀枝镜、许由巢父故事镜、吴牛喘月故事镜等等,这是汉人与女真人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互相学习、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本单元展出的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为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的直径为36厘米,重20斤,是女真贵族曾经使用过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面铜镜的上半部分有一位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位官员手指土地交谈;下半部分为一对鲤鱼在河水中嬉戏追逐。该铜镜保存的完好程度在中国古代铜镜中十分罕见。
瑞兽花鸟纹铜镜:宋金时期比较常见
展览中的第四单元为“瑞兽花鸟纹铜镜”。据介绍,宋金时期以瑞兽、花草、花鸟等作为铜镜的主题纹饰,也是比较常见的。
其中,金代瑞兽镜比较流行的是四兽镜,四兽同向绕钮奔驰,形态似鼠。有的在瑞兽间点缀几串葡萄,被称为四鼠葡萄镜。虽然与唐瑞兽镜有一致的地方,但整个铜镜的风格仍然不同。
花草镜以菊花纹为多,图案通常以钮为中心向外放射出相互叠压的叶瓣,与钮共同形成一菊花形瓣,满布镜背。
铭文铜镜:宋代居多,且见证早期品牌意识萌芽
展览中的最后一个单元为“铭文铜镜”。据介绍,宋代铜镜上多铸以诗文题记的铭文,如“安明富贵,弗剑而镜”“菱芳耀日,冰光照室”等。尤为显著的是,宋镜铭文见证了早期品牌意识的萌芽。“真”“真正一色”等强调品质与信誉的宣传字样频现,生动记录下宋代活跃的商品经济。
观展时,观众看到玻璃展柜中的一面面铜镜,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并不时感叹古人做工的精美。游客姚一鸣表示,能在省博物馆看到这么多面铜镜同时展出很震撼。他认为,本次展览以“镜”为媒,让历史跃然“镜”上,生动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碰撞的壮阔史诗。游客丁文超感慨称,当我们的目光与千年前的铜镜对视,那些锈迹斑驳的纹路忽然变得清晰。“那是宋金的市井烟火,是匠人的虔诚心血,是白山黑水间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