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 “少有所趣”
网格员柏雪飞:社区文化星火的“点灯人”
生活报记者 于海霞
这一天清晨六点,在哈市香坊区黎明街道金城社区的健身广场上,柏雪飞和居民们一起排练新学的广场舞,额角的汗珠在初阳下闪着光。这个笑容憨厚、说话带着热乎气的中年人,是社区居民口中随叫随到的“柏书记”,他不仅是社区书记兼主任,更是居民心中贴心的“文化点灯人”。自2021年金城社区成立以来,他将社区打造成“幸福文化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艺术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三个月踏遍网格 把居民心事编成“活字典”
金城社区由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组成,2021年社区刚成立时,柏雪飞第一次走遍辖区,心里沉甸甸的。老旧小区的庭院里,居民文化生活单调,老人们裹着外套围坐打牌,风一吹就缩紧脖子;新建小区的楼道里,放学后的孩子追逐打闹,家长们隔着窗户喊得嗓子发紧。“社区不该只有钢筋水泥,得有让人心里暖和的烟火气,得让大家有处去、有乐子。”他在工作手册第一页写下这句话,笔锋格外用力。
接下来的三个月,柏雪飞成了社区里最“磨人”的身影。听居民院里的老人反映“要是有个遮风挡雨的活动室就好了”;在学校门口,跟接孩子的家长聊“娃放学没人管,总在楼道里疯跑”。200多户走访下来,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需求,“老人要活动场”“孩子缺兴趣班”这两行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渐渐地他摸清了社区的“文化脉搏”,社区超四成居民是退休老人,他们渴望“老有所乐”的活动空间,青少年群体则面临课外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急需“学有所趣”的平台。
2021年,柏雪飞牵头建起了“金城艺术基地”。基地内书画室、活动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成为社区首个综合性文化空间。72岁的张大爷至今记得,自己随口跟柏雪飞提过一句“年轻时爱写毛笔字,现在无处施展”,没过三天,柏雪飞就找上门。“张大爷您看,这回去基地写对子、画山水,多舒坦。”看着柏雪飞兴高采烈的样子,张大爷眼眶热了:“这位书记,把咱的小事当大事办啊。”
搭起“文化戏台” 让居民成为主角
有了活动阵地,如何让它“活”起来?他以入户走访时结识的党员、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为骨干,组建起四支特色文化队伍,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
2021年深秋,“金城艺术基地”揭牌那天,居民们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书画室里,张大爷和老伙计们提笔蘸墨,墨香混着笑声飘出窗外;活动室里,退休教师李大姐带着阿姨们排练合唱,歌声清亮;最热闹的是青少年非遗课堂,孩子们手里的泥巴转眼变成小兔子、小老虎,惊呼声此起彼伏。
这方热热闹闹的阵地,藏着柏雪飞的“巧心思”。由党员带头的志愿服务队,承担起基地日常维护和活动组织工作。邀请专业导师授课,吸引了辖区内300余名书画爱好者。由退休文艺爱好者组成的金城艺术团,涵盖声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同时,还引进非遗传承人的非遗导师团,定期为青少年开设泥塑、葫芦烫画、瓷板画等公益课程。
从北京来帮女儿带娃的马阿姨,以前总说“在这儿像个外人”。如今她是书画院常客,画的牡丹图在社区展览,逢人便说:“柏书记让咱这些老年人活出了精气神。”
今年3月,金城艺术基地被香坊区教育局授予“未成年人示范基地”,成为香坊区首个“家、校、社”一体化教育服务中心。
文化钥匙 拧开社区治理的“幸福锁”
社区成立以来,柏雪飞带领团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服务覆盖超九成居民。社区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春节写春联、中秋文艺汇演、重阳节敬老演出、暑期夏令营等活动,让居民的生活充满色彩。
柏雪飞的办公桌上,有本特殊的台账:往年记满邻里纠纷的本子,如今大半页都是空白。他常跟同事说:“文化这东西像暖阳,能把人心捂热了,疙瘩自然就解开了。”
如今的金城社区,邻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去年春节前,书画院的老人们提着笔墨纸砚,挨家挨户给独居老人、低保家庭送春联。78岁的刘奶奶接过“福满家园”的春联时,拉着送联的王大爷聊了一下午。如今两人成了互相照应的老伙伴,刘奶奶总说:“一张春联,把隔着的门都打开了。”
文化活动像藤蔓一样爬满每个角落:春日书画展、夏日消夏晚会、秋日非遗市集、冬日春联义写,让金城社区居民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参与者成为主人翁。柏雪飞最近又在琢磨新点子:他计划邀请更多居民走上舞台,要把“能人榜”换成“百姓舞台”,让卖菜的大姐、修鞋的师傅都能上台展示才艺,让每个人都成为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