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因北京冬奥主题展“遇见”10岁时冰上起舞的自己登上《人民画报》的“小白兔”: 跨越64载的冰雪奇缘
来源:   编辑:周迎华   2022-01-16 10:54:32


郭莹在做“雏燕展翅”,她的帽子和衣服都是由姥姥亲手制成的。 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1957年,“小白兔”郭莹(左)和小伙伴华大真的合影。 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妹妹郭玲凭借姥姥缝制的同款皮帽,认出了北京冬奥影像展上的姐姐。

1957年,哈尔滨,“小白兔”郭莹(左)与小伙伴华大真在做单腿下蹲滑行。 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在北京昌平的家中,郭莹和丈夫与拍摄于1957年的滑冰照片合影。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74岁的郭莹没想到,时隔64年,还能“遇见”10岁的自己。

2021年11月13日,《魅力冰雪——北京2022冬奥文化影像主题展》的最后一天。郭莹的妹妹郭玲在中华世纪坛看展,意外发现“圆梦冰雪:影像书写新中国冰雪运动70年”的版块中,有个滑冰的小女孩长得很像自己的姐姐。

起初,郭玲没敢认,直到她又看到了展出的另一张黑白照片——姐姐滑冰时戴着姥姥给她俩做的同款帽子。

“这肯定是我姐!”她激动地将照片拍下来,发给了姐姐。手机的另一端,74岁的郭莹在北京昌平区家中看见10岁时的自己,激动得眼泛泪花。

近日,生活报记者联系到郭莹。“这些照片是我童年在哈尔滨拍摄的,滑冰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郭莹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了五六十年前的故乡哈尔滨……

冰城单腿滑冰的“黑白兔” 曾上《人民画报》 还“出国”了

这几张黑白照片摄于1957年,地点是哈尔滨市中心的南岗体育场。郭莹10岁,已经滑冰五六年了。郭莹告诉生活报记者,当年,《人民画报》的记者宋学广来哈尔滨采访。身为哈尔滨市少年宫花滑队的一员,她正跟小伙伴们在冰场上排练春节要演出的节目。她记得,一位挺和气的叔叔拿着照相机,耐心地跟她们沟通:“仔细滑,别紧张”“再来一遍,看镜头”……

由于年龄很小,郭莹不知道这几张照片的分量。对她来说,这是影像匮乏年代里留下的珍贵的成长记录,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冰雪少年,这些其实是见证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历史性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刊发在1957年3月的《人民画报》上。画面中,两个戴着黑白兔耳朵帽子的女孩在做单腿下蹲滑行,而郭莹正是那只“小白兔”。据她讲,“小黑兔”名叫华大真,俩人是小学同学,如今也住在北京,她们前几年还见过面。

郭莹回忆道,当年照片发表后,母亲把杂志带回了家,一家人都很高兴。后来一位从莫斯科回来的叔叔来串门,曾说起在《人民画报》海外版上看到过她的照片,郭莹这才知道,自己竟然“出国”了……

只是遗憾的是,家里那本印着郭莹滑冰照片的杂志,后来未能保留下来。

“出了家门就是冰场” 第一双冰鞋 是用母亲的短靴改的

“我们那代哈尔滨人,是在冰场上长大的,那时候的滑冰氛围真是好,一到冬天孩子们就玩疯了!”郭莹告诉生活报记者,她的第一双冰鞋,是母亲拿黑色短靴找鞋匠改的,下面加了副小冰刀,后来弟弟妹妹轮流穿。

郭莹的母亲曾在哈尔滨亚麻厂工作,当时很多工厂里有速滑队、冰球队,她在亚麻厂子弟校上小学,冬天学校和工厂都会浇冰场,滑冰很方便,“基本上出了家门就是冰场,孩子们年龄小没力气,绑不紧冰鞋,有的会在家里让大人帮忙穿好冰鞋,然后下楼滑冰”。

小学时,班级里有很多学习小组,孩子们不到一小时就能写完作业,然后一起去滑冰。郭莹会滑冰也爱跳舞,小学二年级时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入哈尔滨市少年宫花样滑冰队,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当年队里有20多人,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会了前进、后退、平衡、里外刃、跳跃、旋转等。

练花滑很苦,一些动作不是学会的,而是摔会的。有一回,郭莹没掌握好平衡摔得挺重,头先着地,眼前一片漆黑。姥姥心疼极了,劝她别再练了,她缓过来后继续滑,慢慢调整重心和姿势,“当年我能原地转十几圈呢!”

姥姥一直陪着郭莹滑冰,给她穿冰鞋和衣服,每次参加比赛时,背着她从休息厅穿过长长的走廊,到达冰场门口后才把她放下。那时候,哈尔滨每年都会在八区体育场举办冰上运动会,全市的青少年们踊跃参加,郭莹参加过两次,曾获得过哈尔滨少儿花滑比赛亚军。

初中和同学在教室穿冰鞋上课 只为课间到冰场滑七八分钟

进入哈尔滨第八中学读初中后,郭莹很自然地成了学校花样滑冰队的队员。她还记得,那个年代,哈尔滨冬天的体育课就是滑冰课。当年的体育老师叫李国桢,滑冰姿势很帅,他的教导让郭莹终生难忘:“花样滑冰不只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有毅力,要用心去感受,体验那种流畅、舒缓和美好……”

“你知道我们那时候滑冰,疯到什么程度吗?一到冬天,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时都穿着冰鞋!”郭莹笑着对生活报记者说,这样能节省穿鞋时间,课间冲出教室到冰场上滑七八分钟,如果老师拖堂,大家就急得一起跺脚,教室里都是刀套撞击地面的声音,好在老师们都很包容。

在郭莹的记忆里,哈尔滨的冬天不是寒冷的,而是火热的。当时南岗体育场滑冰的人很多,外圈是速滑,里圈是玩花样的,少年宫花滑队就在那儿上课。偶尔,体育场里还会有专业的冰球比赛。

郭莹把自己当年滑冰的照片传到网上后,有年轻的网友留言:当时能滑冰的,不是一般人家。“说这话的人,其实不了解哈尔滨。当年滑冰非常普及,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郭莹感慨道,她身边有很多买不起专业冰鞋的孩子,用绳子绑着小木板,下面装上铁条,穿着自制的“土冰鞋”滑冰,照样玩得很开心。

难忘冰雪带给她的童年欢乐 跟妹妹要冰鞋想重返冰场

1964年,因母亲工作调动,郭莹一家搬往北京,滑冰地点也从哈尔滨的南岗体育场、八区体育场换成了北海公园、玉渊潭公园。

“当时北京的冰场不是很多,我们一般是在冰冻的湖上滑冰,不像哈尔滨那样,冬天会浇很多冰场。”渐渐地,郭莹与花滑渐行渐远。1966年她高中毕业,1969年被分配到陕西汽车厂工作,临行前约朋友到北京玉渊潭滑冰,那是她最后一次滑冰。后来郭莹工作调动,在纺织机械制造领域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

离开家乡六十多年,郭莹回过四五次哈尔滨,最近一次也是十年之前了。但她和哈尔滨的老同学始终保持着联系,在“八中初三三”的微信群里。她也一直记得少年时代在哈尔滨,冰雪运动曾带给她无限欢乐……

六十四年后,《人民画报》的这组滑冰照片因北京冬奥会而展出,这种巧合也激发了郭莹重返冰场的想法。自己没有冰鞋了,听说妹妹的冰鞋还保留着,她想拿来穿穿,到冰场上再走两步,虽然无法再像当年那样做出“雏燕展翅”,但郭莹笑道:“其实,我的花滑梦想一直都在!”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