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您当前的位置: 生活报网 > 热点
乌鱼绣传承人王春艳:飞针走线绣世界
来源:   编辑:周迎华   2023-08-12 19:02:44


实习生 周洁玉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在北安市乌鱼绣传承展示馆内,四五个身着红色旗袍的绣娘正聚精会神地俯身听讲,一身淡雅蓝色旗袍的王春艳端坐在绣架前,只见她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拈着细长的绣花针,小拇指则顺势勾住未完工作品中延伸出的蓝色丝线。随着绣花针在左右手间传递、上下翻飞,绣布上一个个画面逐渐清晰,勾勒出的作品仿佛“活”了起来。正在向绣娘教学的王春艳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鱼绣的传承人。近日,记者走近王春艳,听她讲述她的技艺传承故事。

乌鱼绣是金代传统刺绣吸收乌裕尔河流域各民族刺绣技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满族刺绣流派,北安市是乌裕尔河的源头,也是乌鱼绣的起源地之一,不同于一些刺绣惯用的“小针脚”,乌鱼绣多用粗犷的“长针脚”绣出灵动细致的图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王春艳带着她的作品和技艺代表我省参会并进行了现场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

从被迫学习刺绣 到主动传承

“我正式拿针是10岁,那时候家族里女孩儿只要到了年纪都得学这个,之前有人试过不想学,都没成功过。”谈起最初接触乌鱼绣的契机,王春艳笑着说,但语气里透露出些许的无奈。乌鱼绣作为家族传统技艺,将其传承下去是王春艳与生俱来的使命。年仅10岁的她正式跟着祖母学习刺绣,也因为天赋极高,成为了祖母眼中的继承人。

“虽然家族里每个女生都得学,但是坚持做这个的很少,因为它不赚钱,想靠它维持生活很难。”与其他人一样,王春艳最开始并没有想将乌鱼绣传承下去的念头,所以从最初学习刺绣到25岁选择将其正式作为自己的事业,中间有10余年的空窗期,“那时候在外地上学、工作,也没什么时间和机会刺绣,所以自然而然的重心就不在这上面了。”

直到有一次,她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柳筐等手工制品走出国门的新闻,王春艳猛然意识到自己从小所学习的乌鱼绣也可以大有作为。那时候的王春艳正在为工作苦恼,从小喜欢美术的她一直想找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但一直未能如愿。加上自己的姐妹们一直念叨着想在农闲的时候找个灵巧活干,挣点钱贴补家里。思来想去,王春艳最终决定重拾乌鱼绣,并将它作为自己今后的事业,尽自己的能力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半夜做手工 贴补房租水电

作为家族传统技艺,乌鱼绣的传承一向只限“五服”内的血亲。但王春艳深知想要将其发扬光大,只靠家族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开始王春艳只是教身边的小姐妹学,帮她们挣零用钱。看到身边想学的人越来越多,2006年4月,她决定从乡里搬到镇里,租房开店免费教更多人学。“那时候大家都不认可,家里也反对,出去宣传打广告,人家还要看我营业执照。大家一听是免费教学都觉得我是骗子,很多人想学但是都不敢来。”面对质疑,王春艳自信地许诺她这店铺一定能开一年以上,不会中途跑路,担心被骗的人可以先观望一年,觉得没问题到时候再来学,免费教学坚持至今已有17年。

不收钱教技术,家里也不支持,王春艳开店运营的费用从哪儿来?“我最初开店的房租要求交半年,手头没钱,一部分还是借的别人的。那时候没名气也没市场,绣出来的东西卖不出价格,当批发卖,赚的钱只够手工费。”为了凑齐房租和水电费用,王春艳白天免费教学,晚上就编制中国结等手工制品到凌晨,睡三四个小时再起早去早市卖掉。“2007年的时候有个北京人看中了我的《小黄猫捕蝉》,花了500块就拿走了。那幅画里的小黄猫是我小时候的玩伴,为了纪念这么多年的感情,我脑子里想着它的样子一针针绣出来的,活灵活现。如果不是为了凑钱我是真舍不得卖。”王春艳卖完绣品后,转身就蹲在地上哭出声来,周围的人都很不理解,但对她而言,《小黄猫捕蝉》是凝聚她感情、寄托多年回忆的无价之宝,尽管如此,她还是为了让“免费教学”能够继续下去选择卖掉了它。

传承突破血缘 受家族反对

开店没多久,王春艳免费向别人教学刺绣的事情被家族人知道后,立马遭到了强烈反对。“我们是满族,那时候家族三年不让我回家祭祖。逢年过节走访亲戚,他们远远看到我就直接关门,只有娘家能回,基本上跟家族算是断了关系。”王春艳苦涩地回忆道。尽管面对家族反对、经济入不敷出,王春艳仍然要将乌鱼绣传承下去。

为了提高乌鱼绣的知名度,王春艳开始带着她的作品四处布展,参加各级别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鱼绣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与此同时,北安市政府重视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2018年,北安乌鱼绣非遗工坊正式成立。王春艳高兴地说:“有了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乌鱼绣更加发扬光大了。”看着王春艳将乌鱼绣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在父母这些年的长期游说下,家族里的老人逐渐接纳了王春艳的“叛逆之举”,王春艳与家族的关系终于有所缓和。

免费培训5000余人学习乌鱼绣

“非遗源自生活,我的作品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可能一把椅子放在那儿,大家看到的是外观和作用,我关注的是它的造型,美感和艺术感。”对于王春艳而言,对刺绣的热爱让她对生活中美的观察与感受已经成为习惯。“有时候做梦都是关于刺绣的内容,一有什么灵感就赶紧起来画图,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是常事。”王春艳认为,当刺绣上升到非遗级别,技巧只是基础,善于从生活中探寻灵感,不断钻研创新,并赋予作品独特的灵魂,这才是一位非遗传承人应具备的特质。正是在她日复一日的钻研下,王春艳不仅成功恢复了传统针法,更尝试把乌鱼绣艺术与地方冰雪文化和红色文化相融合,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乌鱼绣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获得多项殊荣。通过双面异色异样异形的方式绣出,使得作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填补了省内冰雪画与传统刺绣技艺完美结合的空白,被誉为“神奇的艺术”。

近年来,随着乌鱼绣吸引更多“粉丝”,王春艳创立了乌鱼绣技能培训学校,免费向喜爱刺绣的妇女传授乌鱼绣刺绣技艺,截至目前,共开办刺绣培训班108期,培训5000多名刺绣员工,解决了一批妇女就业的问题。“我们现在工坊有固定绣娘280多人,她们都是接受免费教学后选择留下来就业的,除此之外农村还有很多人会兼职。”王春艳说道。

谈到对乌鱼绣未来发展的构想,王春艳饱含期待地说:“希望能把工坊做大做强,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挖掘出乌鱼绣创作的衍生品,将它与红色文化、现代科技等相结合,更好地走入市场。与此同时还要打造文化品牌,让乌鱼绣也能成为中国的轻奢品。”这些年,王春艳在不断提升乌鱼绣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她说:“非遗的意义不是陈列在博物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才是真正的传承,要让乌鱼绣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记录者,成为留给后人的文化宝藏。”将北安乌鱼绣继续发扬光大,是她毕生奋斗的目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他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黑ICP备1100132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