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展品讲“活”要吃透历史 每天都要岗前训练半小时|走近冰城讲解员的“台前幕后”
他们这样让冰城故事“声”入人心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薛宏莉
冰城文博“再出圈”!最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讲解员大赛中,哈尔滨市博物馆的讲解员屡获大奖。先有王盟、王睿、施展三位讲解员,在黑龙江红色故事大奖赛中获评“十佳讲解员”;后有王盟在全国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从全国12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称号,也是本次大赛中唯一获奖的黑龙江选手。紧接着,哈尔滨市博物馆讲解员扈建巍又在黑龙江省“身边感动好人”故事宣讲大赛中获得“黑龙江省金牌宣讲员”称号……
作为冰城文化历史展示窗口,讲解员们是如何让那些展示“尔滨故事”的展品“活”起来、“火”起来的呢?近日,记者走近哈尔滨市博物馆的讲解员们,听他们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
他们让冰城故事更动人
博物馆里的“温度”,不仅有变着花样“活”起来的文物,还有那些通过声音和讲述拉近历史与观众之间距离的讲解员们。正是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展品不再只是冰冷的物件,还有了情感……
近日,冰雪季蓄势酝酿,哈尔滨再变“热门搜索”,哈尔滨市博物馆也人气高涨,每一个展馆都穿梭着外地游客。在那里,记者看到,当讲解员将“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带人们感受冰城红色印记时,有人在留言本上满怀敬意地写下了“致敬先烈 吾辈自强”的感言;当听到讲解员在“抗战烽火中的哈尔滨”专题展览上,将《露营之歌》激昂顿挫地朗读出来、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饱含深情地念给游客听时,有人情难自抑、激动地对讲解员说:“你讲解的太好了,我都落泪了。”而这只是讲解员们精彩呈现“冰城故事”的两个缩影。
哈尔滨市博物馆馆长张建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为持续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水平,哈尔滨市博物馆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每天早上,讲解员都要进行半小时的发声和语言表达训练;日常还要进行仪态管理、服务礼仪乃至职业妆容训练,力求在每个细节上以最佳状态迎接观众。每个季度,哈尔滨市博物馆还会组织业务汇报会,通过实景模拟讲解、专家指导、复盘总结等方式,不断优化讲解内容与表达方式,让陈列在展柜中的展品“活”起来,真正实现通过讲解员“替文物开口,为历史发声”。
正是这样专业地“持续输入”,让哈尔滨博物馆在今年省内乃至全国举办的多场讲解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屡获佳绩。
“台上”半小时 “台下”百遍功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体量的博物馆群,哈尔滨市博物馆由主馆区和院外共23家展馆组成,藏品达到10万余件(套)。最近,还有一个正在进行的红色主题临展。这么大的“载体”,让很多人不禁好奇,这里的讲解员到底要背多少讲解词?都是怎么记住的呢?
据了解,这里的每个展馆,讲解时间是20-60分钟,讲解词大约是每个馆1万字到2万字左右。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虽然院外馆都有自己的常驻讲解员,部分民营馆也自行承担讲解,但哈尔滨市博物馆主馆区的讲解员还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城史和红色历史及文物讲解。估算要通关背诵的讲解词,不低于10万字。而且,即使是已经烂熟于心的讲解词,也会随着时间点的变化进行增补和调整,所以背讲解词对我们讲解员来说绝对是考验。真的可以用‘台上’半小时‘台下’百遍功来形容。”
说起这一点,讲解员王盟感触非常深。她曾在一天时间里,饱含情感、一字不差地背下1200字的讲解稿。也曾在布展时间紧迫的红色主题临展中,10天背下1万多字的讲解词。王盟说:“别认为‘字不多’,一份讲解词拿到手,不能直接背,要由讲解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稿子按照历史背景、核心事件、人物事迹、情感细节、精神内核拆分出不同模块,先记清发生时间、社会环境,再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关联到当代传承价值。每个模块用关键词串联,避免记忆混乱。背诵时,还要结合细节、强化场景联想,不能死记硬背;要打磨语言表达,用语速和语气来展现情感起伏。一套流程下来特别耗费时间,而‘拆稿+精记’也是我们每个讲解员的必备技能。”
要吃透历史 更要善用情感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为了讲好城市故事,每一位讲解员都是晨光里的“备课课代表”,展厅里的“故事打磨师”。
记者在哈尔滨市博物馆看到,在“抗战烽火中的哈尔滨”专题展览的展厅内,讲解员王睿对着展板一遍遍温习讲解词。她说,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必须先打动自己。对着实物演练,能让她更有代入感、更好地找到情感共鸣。
从业三年的讲解员施展,也是一有空就结合讲解词把新了解的历史知识延伸,收录到自己的手机备忘录里。“博物馆讲解员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轻松,它是一个保持高饱和学习状态的工作,只有把展品的‘家底’摸透,对自己讲解的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做深度扩充,才能尽可能用自己的情感带动观众的情感。”施展说,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讲解员即使在生活中也保持着高饱和学习状态。
怕被“问倒” 常跟自己“较劲”
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是沉默的文物陈列地,而是挤满了追寻文化的游客。
博物馆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同时也会接待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再高饱和的学习状态,也难免会遇到“被问倒”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博物馆讲解员们会坦诚地对游客表示歉意,留下游客的电话,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反馈给游客,并在背后更加“跟自己较劲”,深扒讲解词背后可能被问到的每一个细节。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讲解员的工资其实并不高,很多人都是因为热爱才加入或一直奋斗在这个岗位上的。前不久,在全省“身边感动好人”故事宣讲大赛中斩获黑龙江省金牌宣讲员称号的“75后”讲解员扈建巍,就是被“与文物对话”的浪漫吸引,在五年前主动申请成为一名讲解员的。“每次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的游客去铭记历史,感受祖国的伟大,都让我觉得讲解员这份工作非常光荣和令人自豪。”
讲解员苏祺也说:“当用生动的语言揭开这座城市历史的面纱,让游客在离开时满足于对这座城市文化根基、历史的探索,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
文物不语,却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讲解有声,带人们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正是讲解员们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藏品,让冰城火热背景下,更多的故事被人们看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