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失独老人 独居老人 残疾老人
生活报青年志愿者团队 耀眼的“志愿红”从未停歇




图片由志愿者提供
实习生 韩晴 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10月是全国敬老月,生活报青年志愿者团队也在此期间,举行了一系列助老爱老活动。他们穿梭在城市的街巷楼宇间,用陪伴与帮扶,为残疾老人送去慰藉,为相依为命的祖孙送去物资,为独居老人们带去温暖。三场跨越城区的爱心之行,串联起人间温情,也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冰城大地上生根发芽。
温情暖深秋 红马甲叩响残疾老人的家门
10月22日清晨,哈尔滨已被深秋的凉意包裹,地铁太平桥站出口,14名身着“生活报青年志愿者”鲜红马甲的身影陆续集结,大米、面粉、豆油、鸡蛋等慰问品沉甸甸地拎在手中,目的地是平房某小区的一户特殊家庭。
“来啦,快进屋!”当志愿者们的身影出现在单元楼前,66岁闫筠兰老人的弟弟早已等候在门口,他提前将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攥着衣角的双手难掩内心的期待与激动。志愿者们在门口戴好口罩,穿好鞋套,客厅里,71岁的闫筠兰老人坐在沙发上,看到满屋子的红马甲,脸上渐渐绽开了孩童般的笑容。
“闫筠兰先天残疾,身高仅1.2米,智力水平偏低,还伴有心脏、肝脏发育异常及贫血症状,她一生从未结婚、工作,如今依靠每月930元的低保和80元的残疾补助维持生计,虽能自主吃饭、穿衣,扶墙可上卫生间,但生活仍需专人照料。”生活报青年志愿者团队队长田桂玲说,闫筠兰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五人中,大姐已离世,二姐、大哥身体欠佳,照料她的重担,便落在了离婚多年、独自抚养女儿的弟弟肩上。
“这些年,一个人带女儿,又要照顾三姐,最近腰不行了,经常疼,连擦玻璃都费劲。”田桂玲拉着老人弟弟的手唠起家常,志愿者们围坐在闫筠兰老人身边,轻声细语地与她交流。
“平时就我们俩,冷清惯了,今天家里这么热闹,她高兴,我也高兴……”老人弟弟站在一旁,眼眶渐渐湿润。
“志愿者的善举如暖流温暖全家,他们不仅带来物质帮助,更给予我们精神鼓舞,您们的善举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盏明灯。”志愿者走后,收到了闫筠兰弟弟的手写感谢信。
简陋的租借屋 志愿者是这个家的常客
10月28日8时许,17名身着鲜红马甲的生活报青年志愿者代表们,拎着豆油、大米、水饺等慰问品,来到小权(化名)和奶奶的家。小权早已等候多时,见到红马甲身影,立刻快步上前,脸上洋溢着腼腆又热情的笑容。
志愿者们刚到门口,小权的奶奶就已扶着墙等在门边,浑浊的双眼见到熟悉的红马甲瞬间亮了起来。大家轻声走进这间略显简陋的租借屋。由于听力下降严重,田桂玲低下头,附在奶奶耳边轻声问寒问暖,叮嘱她注意身体,好好照顾小权,“浑身疼,心脏也时不时不舒服”。奶奶说。
谁能想到,如今热情开朗、敢于表达的小权,曾是个躲在奶奶身后不敢直视外人的孩童。父母双亡后,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日子全靠奶奶微薄的低保和加工鞋垫的收入维系。自生活报青年志愿者团队帮扶以来,志愿者们便成了这个家的常客,不仅通过助老助残爱心捐基金持续提供帮助,更召集月捐志愿者,每月月初准时将1500元资助金打入小权奶奶的银行卡上,专项用于小权的伙食费、住校费等开支。
离开时,小权和奶奶执意送到门口,志愿者们和祖孙俩挥手告别。
失独独居老人 都是志愿者们的牵挂
10月29日,志愿者团队11名代表分别来到失独老人魏大姐和张大娘以及独居老人田阿姨家,为她们送去了节日问候。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看望的老人都是没有亲人在身边的,希望有我们的陪伴,她们能度过一个温馨的节日。”田桂玲说:“魏大姐和张大娘是我们帮扶的孩子小宝(化名)的妈妈和姥姥,前些年孩子因为意外去世了,只留下80多岁的张大娘和患有精神疾病的魏大姐。自从小宝走后,团队就一直关注着两位老人,一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她们进行帮扶。我们经常来看望她们,张大娘不但要承受失去孙子的痛苦,还要拖着年迈的身体照顾患病的女儿,每次来看她们娘俩,大娘就抹眼泪,真是让人心疼。”
见到志愿者们的到来,张大娘又忍不住红了眼眶,“每次都来看我们,让你们费心了。”随后,张大娘和志愿者说起了近况。志愿者们把慰问品送给张大娘,嘱咐她有什么困难随时联系后,就赶往田阿姨家。
“田阿姨是一名独居老人,她眼睛和腿都不好,也是我们长期帮扶的老人之一。”在去田阿姨家的路上,志愿者们介绍了她的情况。看到老朋友们的到来,田阿姨非常开心,还连连表示感谢。“田阿姨最近身体不好,我们有一个专门帮她住院的基金,也有志愿者陪她去医院看诊。大家一直都记挂着独居老人,尤其是天气冷了以后,老人既然容易患病又不易出行。”
一场场爱心奔赴,一次次温情陪伴,生活报青年志愿者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冰城的街头巷尾,这抹耀眼的“志愿红”从未停歇,他们用微光汇聚成暖流,温暖了老人们的心。